【Yahoo論壇/陳亞維】台港或應唇齒相依 區域金融中心非一夕可成

Graph Falling Down in Front Of Hong Kong Flag. Crisis Concept
圖片來源:Getty image

香港近年因政治引起動盪,世人對其維持金融中心地位的信心已不斷下降,但台灣是否可以順勢接收其地位,從語言、法律、稅賦和金融消費保護等方面看來,我們似乎有許多努力的空間等待填補。

對於香港,台灣的訊息從來不缺。反倒是資訊過多,各家解讀不同。從去年香港社會動亂擴大,及至今年6月中旬,香港內部氛圍劍拔弩張,為港版《國安法》護行的香港特首林鄭月娥,認為這是香港作為特別行政區之身份下,確保社會穩定,維持企業和個人對香港信心的重要舉措。

從林鄭月娥的政經高度來看,香港擁有自由開放的經濟,優良的法治傳統和司法獨立制度、公平競爭的環境、簡單的稅制及低稅率、世界級的金融市場,以及大量的專業人才。她同時特別強調,金融和專業服務方面,香港的「本錢」還是明顯的。

在外界及立委都關心,台灣能否順勢取代香港的亞洲金融中心地位?金管會官員再清楚不過,直言有四大原因,台灣無法超越香港:1、語言條件:全英語環境是吸引國際資金或金融業設點的必要;2、法律體系:香港為英美法系,也就是「不成文法」,但台灣是大陸法系的「成文法」,在法律沒有明確授權下,很多政策是不能開放的;3、稅賦條件:香港以低稅賦、近乎無遺產稅,來吸引外商人才、資金的進駐;4、金融消費保護的出發點不同:香港容許高風險的金融商品入市,投資盈虧由投資人自行負責,台灣官方非常重視消費者權益,金融商品必須經過把關。

香港金融生態系 歷史賦與先天優勢

人才、資金、差異法系和稅制,再加上金融業的龐大生態系,是香港自英屬殖民時期以來持續累積的豐沛資源,外部因此流入香港的資金難以計數,單是計算台灣銀行業,中央銀行每季追蹤的《本國銀行外國債權餘額前十大國家統計》,最新資料截至2019年第4季底,台灣銀行業對香港的最終風險淨額為248.75億美元,排名僅在美國、中國、盧森堡之後,國銀的海外分行獲利第一名幾乎都由香港包辦,各大行庫內部統計也顯示,香港分行存款餘額總規模經常在上百億美元以上。

廣告

香港金融市場的方方面面,向來是台灣金融業偏愛,甚至可說是依賴的。源起於政治的香港社會動盪,讓國際間驚訝於香港近期的表現。今年3月公布的《2020年第1季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27),香港排名自第3名下跌至第6名,全球頂級金融中心「紐倫港」格局首度被打破。然而,仔細詳讀此份報告中的其他市場排名,鄰近香港的深圳從上期第9跌到第11,台灣則以台北排名,從上期的第34直接掉到第75。台灣政治色彩鮮明的媒體,只提了香港排名退步,自動忽略台灣排名的大退步。

「亞太地區金融中心的表現不如人意,排名下降的有15個,上升的有10個。這似乎反映出,人們對亞洲中心的穩定性及其可持續金融的進程,信心不足。」GFCI調查單位英國智庫Z/Yen集團提出這樣的分析,直指問題出在整個亞太區域的穩定度、被信任度,而不是香港個別的問題。惟,此項最新排名也已不言而喻:「香港金融市場日子過得不好,台灣金融業也難吃香喝辣。」

兩岸三地資本市場 峰峰相連到天邊

歐洲聯盟單一市場的至高目標,是商品、人、資金、服務等四大項均能在27個成員國之中自由移動,香港、台灣、中國之間,沒有像歐盟各國簽署嚴謹的結盟條約,而是《兩岸關係條例》、《港澳條例》,進出口規範以世貿組織(WTO)法規為最高指導原則,外加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等。至於資金方面,台、港、中三地,尤其台灣和中國之間的資金移動,僅限於兩大管道,一是企業設廠投資,一是金融投資,購買共同基金或股票等,尤其在民進黨執政時期高度戒備陸資流入台灣。

十分明顯的,香港法規最符合資金自由移動的理想,香港回歸中國及至近年,中方對港資流入內地提供優惠通路,香港更成為人民銀行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大本營,中國金融業紛赴香港設置分支機構,陸企與全球資本市場的接軌點就落在香港。總而言之,中、港、台三地組成的大中華區市場,各自法規層層限制一體化的形成,龐大的資金部位卻像涓涓流水,無縫不鑽、無處不去。

中央銀行的《本國銀行外國債權餘額前十大國家統計》,截至2019年底,台灣銀行業對「中國大陸+香港」的最終風險餘額928億美元;金管會則統計同一期間,國內金控整體海外曝險部位達新台幣19.62兆元,金控海外曝險前五大為美國、中國、英國、香港、法國,其中,對前三大國曝險就占整體海外曝險達5成,對美曝險達5.89兆元、中國達2.63兆元、英國1.1兆元。就金控在海外投資的獲利來看,美國市場未實現利益達956億元最多,香港也有24.54億元的未實現獲利,中國則出現未實現虧損46.75億元,每一筆統計資料在在顯示大中華區資金大餅,無法簡簡單單、清清楚楚記名歸屬,卻每一筆錢都會相互影響居於其中的重要成員。

香港發鈔銀行之一、已有150年歷史的滙豐集團(HSBC),最能代表大中華區金融市場的「一家親」,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是滙豐集團的創立成員以及在亞太地區的旗艦銀行,在香港同時創立恒生銀行,滙豐於1980年代重返中國,並以滙豐中國,成為第一間取得中國銀行牌照的外資銀行,滙豐(台灣)商業銀行則是滙豐控股全資附屬公司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所投資。然而,在香港動盪、港版《國安法》即將通過之時,滙豐銀行在香港、中國同時有所傳言,指其因為華為案而被趕出中國市場。香港上海滙豐銀行為此特別在官方微信中強調,「展望未來,我們將繼續投資在中國的業務、服務、人才和技術。一如既往,我們將繼續為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台灣高資產財富管理重地 過往香港優於新加坡

有財富管理需求的台灣高資產族群以及中國的台商企業主,更知道把海外資金放在香港的必要。香港金融市場裡的大大小小國際金融業者,造就香港最豐富的金融生態系。根據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與中國信託銀行的《2020台灣高資產客群財富報告》,台灣高資產族群有高達73%在境外配置資產,大部份以保險(60%)和儲蓄(51%)為主,而香港、新加坡是台灣富人的兩大海外市場,在沒有發生動亂以前的香港,優勢條件絕對超過新加坡。

6月23日公布的《2020資誠台灣金融業企業領袖調查報告》,訪談了22位台灣金融企業領袖並將內容整理成冊。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金融產業服務營運長吳偉臺就表示,土洋金融業董總座看到疫情期間發生全球供應鏈重組,同時金融政策鬆綁鼓勵海外資金回流台灣,金融機構普遍期待能趁勢升級,提供更多元的商品選擇、客製化體驗、彈性化收費機制,以便爭取到更多商機,而且金融董總座對於「發展台灣為亞太財富管理中心」仍抱持一絲希望。

香港台籍金融部門主管指出,如果香港社會動盪、港版《國安法》是推力,政策鼓勵台灣海外資金回台是拉力,而台灣銀行、保險及證券業的金融服務也能達到香港相近水平,台資銀行香港分行同時扮演客戶引介的重責,「一切都能美好的發生」。但現實上,國際金融業香港團隊連讓高資產客群的資金流向已是一致水平的新加坡「都不願意」,因為各別團隊管理資金(AUM)的消退,都代表業績及紅利的減損,更何況這些客戶多是台資銀行香港分行所轉介過來,「就因為台灣的香港團隊做不來啊!」

台資銀行香港分行 功能簡單、獲利豐

目前台資銀行在香港市場,主要業務以參與國際聯貸案、客戶服務以兩岸台商為限,部份像王道銀行、富邦香港、元大證券等,還能做港資客戶的生意;香港當地金融業或陸企香港分支以中國客群為主,後者應該會是被港版《國安法》衝擊較明顯的部份,台資銀行香港團隊在新情勢下,最該做好的事是把客戶及其資金帶回台灣,功能簡單又有豐厚利潤可期。

香港區域金融中心的地位若因社會動盪而熄燈,台資銀行香港團隊也將被影響,且加快擴大衝擊到台灣金融市場。為避免這般焦土之戰的發生,政府不該只表示「歡迎香港資金、高階管理人才來台」,建議從舖陳資金「綠色通道」的可行性開始思考,把早就應該調整的稅制、薪資結構、人才獎勵等等,以配套方式加快推出。
●本文出處來自《台灣銀行家》雜誌

更多Yahoo論壇文章
絕對權力 絕對腐化?!
台灣、香港民眾多半心無中國
怎麼看兩岸關係?一位80後的觀點
演講上,這位 25 歲年輕人問「我月薪 3 萬適合買車嗎?」
世俗化不是問題,忘記民主初衷才可怕

今日推薦影音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