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張宇韶】立場清晰堅定,才是回應中國「底線測試」的上策

總統視導國防醫學院 致詞勉勵學生 (圖)
圖片來源:中央社

作者為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

在台海情勢詭譎多變之際,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近日發表「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存在海峽中線」的說法,業已引起台灣輿論與國際社會的嚴正關注,這可視為北京對台海和平與現狀的嚴重挑釁,也替近期中共在周邊區域所進行的各項「抵近」軍演披上合理的外衣。

深入觀察,海峽中線本是人為建構的產物,並不具備國際法的實質意義。1954年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後,美國軍方出於控制衝突的考慮,由當時美軍太平洋司令部一位名為戴維斯的幕僚建議,中華民國國軍所有戰機和艦艇必須在「海峽中線」以東活動,否則美軍無法提供安全保障。這條又被稱為「戴維斯線」的虛擬符號,就構成兩岸關係中具有政治、軍事與心理指標的象徵。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是冷戰時期的代表,為了測試條約所含括的防衛區域與美軍協防的承諾,中共陸續在1955與1958年發動大陳與823砲戰,這也是兩次台海危機重要的背景。因應中共類似「底線測試」的作為,美國所做出的回應就是啟動「金剛計畫」協助大陳軍民撤回台灣,並通過海上運補與提供金門守軍各類武器裝備渡過砲戰威脅。即便台美斷交後,在1996年第三次台灣危機時,柯林頓政府也派了兩個航空母艦戰鬥群馳援台海,也讓中共了解到在《台灣關係法》中,美國關注台海情勢的最低門檻。

持平地說,戰略清晰的政策與具體行動是處理「底線測試」的不二法門。成功的個案是1948年的柏林危機,蘇聯試圖封鎖深陷鐵幕的柏林對外的交通,藉此測試西方世界的政治立場,倘若華府的態度有所遲疑或鬆動,莫斯科將可能步步進逼。然而在馬歇爾計劃下,美國啟動了史上最大規模的空中運補行動,最後不僅解除柏林封鎖的危機,同時也讓紅色勢力難以越雷池一步。

廣告

1936年希特勒進入萊茵河非軍事區則是失敗的案例。為了避免德國再度發動戰爭,凡爾賽合約除了限制其軍備與軍隊數量外,同時規定德國在萊茵河左岸的領土不得駐軍,希望透過軍事緩衝區的方式尋求和平;在法國的主導下也成立了《羅加諾公約》體制,期待這個小型的多變防衛機制能夠對挑戰國際體系者進行嚇阻。然而,當納粹國防軍在1936年重新進入非軍事區時,法軍非但沒有行動且在外交政策毫無反應,這使得希特勒看穿西方世界綏靖政策的底牌,更使其開啟佔領蘇台德區,併吞奧地利與捷克的豪華冒險,直到1939年入侵波蘭開啟二次大戰的戰火。

從歷史教訓觀察,「測試底線」往往是集權政權對外擴張的前哨戰,如果權力施予的對象態度猶豫或軟弱,或是釋放錯誤的訊息將給擴張者予取予求的想像;反之立場堅定態度明確,或許可能提供多方動手的藉口,波蘭與芬蘭面對納粹與蘇聯時就是最佳詮釋,然而這應可視為是「惡意的挑釁」,亦即為開戰尋求一個體面的藉口罷了。

然而從當下中共的各項政策邏輯觀察,比較趨近於「戰爭邊緣策略」,期待用輸出危機的方式轉移內部政經矛盾,並累積未來與對手談判時的議價籌碼。換言之,這個策略的目的並非真正開啟戰端,如果弄假成真或是弄巧成拙就毀於一旦。在此背景下,外交部長吳釗燮的回應就是一個極佳的典範,除了聲明台海中線存在的政治與軍事意義外,並說明中共此舉已是台海和平與現狀的破壞者,如同北京在香港強加「港版國安法」摧毀香港的一國兩制一樣!再加上日前國防部將第一擊定義為「自衛反擊權」,都清晰表明了政府的守護主權的堅定立場,完全沒有模糊的空間。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