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合肥政府主導發展 5名關鍵技術人員全都來自台灣 黃崇仁巧布局 晶合集成市值勝力積電

根據《財訊》報導,力晶持股2成的晶合集成,過去3年營收增加近7倍,規模直逼中國第3大本土晶圓廠華潤微;隨著晶合集成掛牌上市,力晶的兩岸布局是否又到了新的轉折點?

中國合肥政府主導發展 5名關鍵技術人員全都來自台灣 黃崇仁巧布局 晶合集成市值勝力積電
中國合肥政府主導發展 5名關鍵技術人員全都來自台灣 黃崇仁巧布局 晶合集成市值勝力積電

文/林宏達

5月5日,力晶科技旗下的晶合集成的A股股票,在上海交易所科創板正式上市。掛牌儀式上,安徽省合肥市重要官員幾乎全員出動,官網上也大大地寫著「中國芯,合肥造」。

投資晶合集成 科創板掛牌

但外界可能不知道,力晶科技是晶合集成的第2大股東。根據晶合集成最新公告,晶合集成第1大股東是合肥建設,持股23%,力晶則持有20%股權。值得注意的是,晶合集成的發展基本上就是由合肥政府主導,但從總經理蔡輝嘉在內5名關鍵技術人員,全部都來自台灣。

而《財訊》報導指出,根據集中保管結算所的資料,截至今年5月19日,力晶的股東人數仍有26萬人;力晶仍是公開發行公司,不過幾年前,力晶轉型為投資公司後,董事長黃崇仁先是將在台灣持有的晶圓廠,以力積電名義在台上市;而另一個計畫,就是要推動在中國投資多年的晶合集成,在中國科創板掛牌上市。

晶合集成掛牌後,股價從第1天收盤價19.87元人民幣,緩步上漲至21.94元人民幣,5月19日時,市值已達440億人民幣(約合新台幣1950億元),遠高於力積電1230億元新台幣的市值。

《財訊》也發現,當年會成立晶合集成,是中國安徽省政府為了實施「芯屏汽合」政策,在大力投資面板後進軍顯示面板驅動IC,委託力晶經營建立的公司。2015年,合肥市政府和力晶簽定《框架合作協議》、《投資參股協議》及《委託經營管理合約》,由力晶移轉技術,在力晶加持下,晶合集成花了6年的時間,從零開始變成一家賺錢的公司。

廣告

晶合集成的主要業務是生產面板驅動IC,主要製程包括150奈米、110奈米和90奈米,並正在進行55奈米製程12吋晶圓的風險試產,接著將開發40奈米製程,這些技術平台,不只和中芯有相當的技術差距,和台灣力積電也有差距。

但由於面板驅動IC的成本結構和成熟製程相當契合,加上2021年半導體大缺貨潮,因此晶合集成獲利大幅改善,聯詠、奕力、奇景這些顯示驅動IC設計公司,都是晶合集成的大客戶。但以營收規模計算,2021年時,晶合集成只是中國第4大晶圓廠,仍落後於中芯、華虹、華潤微。

《財訊》報導指出,根據晶合集成公布的招股說明書顯示,過去3年晶合集成可說是全速擴張規模。2021年時,晶合12吋晶圓年產能只有57萬片;但2022年3月,晶合集成單月產能便突破10萬片,推算年產能可達120萬片,增加超過1倍,而晶合的設計產能可提升至月產能30萬片。

營收百億 挑戰華潤微地位

過去5年,晶合集成的營收不斷翻倍,2018年時營收只有兩億人民幣,2019年增為5億,2021年增為54億,但和中國本土第3大晶圓廠華潤微,2021年營收92億人民幣的規模相比仍有差距。但到2022年,晶合集成的營收已達100億5000萬元人民幣,只比華潤微少1000萬人民幣,但由於華潤代工事業不大,只有6吋和8吋產線,晶合接下來要挑戰的目標應是大陸晶圓代工2哥華虹。

根據《財訊》報導,現在,黃崇仁的力晶科技,在兩岸都默默地擴張地盤。根據晶合集成公告,該公司已用110奈米製程,通過車用晶片AEC-Q100認證;同時也正在發展CMOS感測器、電源管理晶片、MCU等產品代工技術,接著將開發40奈米技術,要搶攻中國的車用晶片市場。力晶發言人張榮輝表示,大陸法規上市鎖股1年,1年後每季也只能出售1%股份,力晶目前沒有任何處分晶合股份的計畫。

另一方面,力晶旗下的力積電也在苗栗擴廠,也曾傳出和老對手世界先進搶地的傳聞,黃崇仁在兩岸半導體成熟製程的布局如鴨子划水,值得仔細觀察。 …(本文出自《財訊》雙週刊686期)

延伸閱讀:

夏普大虧拖累鴻海 堺工廠成賠錢貨...World Praise去年賣得巧妙 夏普回購策略令人質疑

鴻海加碼買地蓋廠、緯創卻把3座工廠全賣掉 脫蘋退出印度,林憲銘其實早有盤算?

兩大報老闆力挺 走過藝文策展30載...林宜標3個不得已 逼出時藝拚掛牌野心

半導體會成長7成 台積電揭發展路徑!高性能運算帶頭衝 先進製程投入車用晶片

一件黃金地段危老案 地主集結抗議的背後...釐清3大關鍵,避開重建分配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