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風雲》5大變革救票房 大聯盟明晨Play Ball

【時報-台北電】2023年大聯盟例行賽將於明天凌晨開打,今年導入多項變革,《中時體育》特地整理出新制上路要達成的「縮短比賽時間」、「減少衝撞受傷」、「挽救場內球打擊率」、「提升比賽品質」、「增加對戰組合」等五大效益,讓讀者觀戰更精彩:

多項配套 縮短比賽時間

比賽時間過於冗長,一直是棒壇致力改革的方向,今年多項配套一起上路,尤其是更嚴格的投球計時與牽制次數限制。去年在小聯盟試行之後,平均比賽時間縮短了25分鐘,今年春訓熱身賽的平均比賽時間則比去年縮短26分鐘,成效卓著。

當然,縮短投球間隔也增加了投捕溝通的難度,大聯盟去年就開始提供電子暗號發送器「PitchCom」給捕手,讓捕手戴在護腕或護具上,把配球透過訊號傳到投手帽子上的接收器,今年更進一步讓投手也能用PitchCom傳訊號,且每隊最多有5個接收器可讓其他野手配戴,用電子設備提升效率。

此外對於重播挑戰,今年規定教練有異議必須馬上示意,並在15秒內決定是否提出挑戰,過去他們有20秒考慮。而從2020年因疫情開始試用的「突破僵局制」,今年也正式明訂於規則中。此制試行上路以來,沒有大聯盟例行賽超過16局。

壘包加大 減少衝撞受傷

現在球員的身材體型比棒球草創時高大許多,跑者和野手卻得為一個小小的壘包而短兵相接。為了減少跑者與野手的衝撞受傷,今年除了本壘板不變,一到三壘尺寸都變大(如附表)。根據去年小聯盟測試,加大壘包讓類似受傷事件的發生率降低了13%。

廣告

加大壘包使壘距縮短,加上限制投手牽制次數,則是快腿的利多消息。去年小聯盟嘗試盜壘的次數提升26%,這對30年來盜壘次數顯著下滑的大聯盟賽場,也是更有看頭的正面刺激。

禁止內野布陣 挽救BABIP

在左打者打擊時,讓二壘手站到右外野草皮上,游擊手移到接近原本二壘手站位的內野守備「布陣」,近年來蔚為風潮,也確實有效壓低拉回型左打的安打機率。

為了提升「場內球打擊率」(BABIP),尤其是左打者,大聯盟今年禁止布陣,讓內野手乖乖站在「內野」,游擊手和二壘手也待在他們傳統定義上的位置。外野則不在此限,畢竟那樣會大大增加被攻方敲長打的風險。

限制野手登板 提升品質

野手登板一次、兩次還挺有趣,但去年野手投球達到史上最高的132局,可就大大影響了比賽品質。大聯盟今年規定只有在延長賽、球隊落後至少8分、球隊在第9局領先至少10分,以上狀況的其中之一發生時,才能讓野手投球。不過大谷翔平的粉絲不用擔心,「二刀流」球員不受此限。

30隊之間 至少對戰一次

大聯盟今年調整賽程排法,史上首次在例行賽會出現所有的對戰組合(不分主客場),也就是每支球隊會碰到其他29隊,一改過去同區球隊互打到天荒地老,而不同聯盟隊伍未必年年對決的情況。這也表示即使處於不同聯盟,球迷想在自家主場比賽看到某些強打來訪,基本上每兩年就能實現一次願望。(新聞來源:中國時報─記者李弘斌/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