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超高額報酬率投資致富?小心這陷阱

記者郭奕均/台北報導

我們每天每天忙碌的同時,有沒有想過我們的人生規劃是什麼?我們究竟為何而忙?不管是想要賺更多錢,或是想賺得退休金,我們又是否有正確的理財規劃呢?很多人為了擺脫窮忙,會不惜試試看標榜著「超高額報酬率」的產品投資,希望能早日達到財富自由,但這樣做真的萬無一失嗎?澳洲知名的理財規畫大師艾貝與福特,就在著作《多少才夠》當中提醒大家,急著致富,小心會落入這個陷阱。

艾貝和福特是澳洲公認最成功的理財規畫大師,他們34年來帶領客戶穩渡六次金融危機和股票崩盤,以三步驟打造致富思維,讓財富自由不再只是夢想。他們希望大家能明白最基本也最重要的理財觀念,打破追逐短線獲利、也因此往往導致虧損的思考陷阱,更希望大家能在財富與幸福間取得平衡,從「追求富有」進階為「實現富足」。

澳洲知名的理財規畫大師艾貝與福特在著作《多少才夠》中,和大家分享如何遵循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目標,規劃適合自己的理財與投資策略。(圖/天下雜誌提供)
澳洲知名的理財規畫大師艾貝與福特在著作《多少才夠》中,和大家分享如何遵循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目標,規劃適合自己的理財與投資策略。(圖/天下雜誌提供)

「超高額報酬率」的產品真的能讓你一夜致富?小心這個陷阱

今天已經不再根據人本身的價值來評斷,而是有沒有穿對的衣服、開對的車子,以及擁有一切「對的東西」。有許多東西都被認為是「有條件性」的,這些東西被用來確認並彰顯擁有者的社會地位。時尚趨勢正是最典型的例子,它原本盛行於上層與中產階級之間。

當流行的風潮吹向整個社會,上流社會已轉移到下一個趨勢去了。在這樣的遊戲規則之下,光在好餐館吃飯或開好車是不夠的,必須要吃頂級的餐廳、開最豪華的跑車才行。而夠資格成為最頂級的人士,則經常故意不斷換新,好讓一般人跟不上。這種遊戲會讓我們的注意力從真正重要的事情上分散。

廣告

你的價值觀被改變了嗎?

直到不久以前,節儉被公認是項是美德,儲蓄以備不時之需更是理所當然,炫燿性消費則被視為粗鄙低俗。大家都會做長期的儲蓄與規劃,事先存錢而不輕易舉債。

短短數十年間,社會已經將這樣的價值觀整個翻轉了。及時行樂受到鼓勵而成為當今的生活常態。2007至2008年間撼動國際金融市場的次級房貸事件,基本成因乃是銀行透過塑膠貨幣、房屋貸款、信用放款與證券化商品,推動一波巨大的信用與消費泡沫。現在的銀行喜歡讓一般消費者成為債務人,而銀行在消費金融業務上的獲利比重之高,是傳統銀行早年無法比擬的。結果造成西方國家的家庭開始瘋狂消費,陷入「我花,故我在」的迷宮。

許多西方國家的儲蓄率已經降到歷史新低。然而,現代人的平均壽命延長、逐漸改善的健康狀態,加上對生活品味更高的期望,使得儲備退休金的必要性大為增加。太多調查研究顯示,許多人的儲蓄、投資以及保險都不足夠。

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之一,正是因為儲蓄、投資及保險的好處讓人可望而不可及,也無法在朋友聚會中掛在口頭上炫耀。壽險是最好的例子。要享受壽險好處的前提,是必須死亡,就算如此還是無法親身體驗回報。

不少人定睛在賺更多錢,希望能享受財富和物質,卻不小心成了慾望的奴隸。(圖/翻攝自pixabay)
不少人定睛在賺更多錢,希望能享受財富和物質,卻不小心成了慾望的奴隸。(圖/翻攝自pixabay)

「超額報酬率」背後的迷思

試想一下。你在俱樂部裡聽到同事說,他在家裡用新安裝的家庭劇院,多虧了廠商所提供的輕鬆付費專案,十二個月以後才需要支付頭期款。另一個傢伙則在描述他剛買的最新款寶馬轎車;你的高爾夫球友也提到他不惜下重本、新買了一套最新科技設計的高爾夫球具。

如果此時你告訴身邊朋友,你把剛剛拿到的績效獎金存下來,做長期投資規劃或是買入失能保險,會得到什麼回應?這些行為都會讓你覺得和這些朋友不是同一夥。

在類似這樣的社交聚會中,如果要與人談論投資,你很可能會大談狠賺三倍的礦業股票或是你心目中將在今年穩賺不賠的投資機會。若是討論長期投資計劃、規劃投資組合,或是在市場震盪週期中長期投資,卻只能換來朋友酸言酸語的嘲諷。順帶一提,這的確是增加財富最容易也最可靠的方法,而金融商品及服務使用的銷售技巧都一樣。雖然沒有什麼地方可以讓金髮美女斜靠著,但熱銷中的基金及股票往往都和奢華的生活連結在一起,運用「超額報酬率」當廣告訴求,目的就是讓投資者覺得自己快錯過了好康。

如何享受物質主義帶來的富足,而不變成慾望的奴隸?

牢記牛頓投資失利的故事,並從中學到教訓。實際上,過度專注於物質主義或追求財富不會讓人感覺更快樂。非但無法滿足個人的心理需求,還會削弱重要的人生價值。最糟糕的是,物質欲望可能帶來近似一事無成的失落感。物質主義會帶來不快樂,不快樂也會帶來物質主義。如果不想被物質欲望奴役,具體而關鍵的做法就是釐清並且了解自己的價值觀,並在生活中實踐。

到目前為止,我們所說的是否讓你有種印象,覺得金錢對快樂的幫助有限?甚至覺得金錢讓人不快樂?實情並非這麼單純。不少極具影響力的研究報告指出,如果追求金錢的目的,只是為了購買更多東西或為了跟人比較,金錢將帶來更多的不快樂。但如果原本的金錢僅夠維持基本開銷,增加財源的確能大幅改善生活品質。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銀行主管想靠預售屋賺一筆…隔年慘了 專家:理財得懂這事
降級不解封「像在賭一把」很危險 專家:我絕不做這三件事
常腦袋一片空白?哈佛神經科學家:一招簡單方法增強記憶
「新冠失眠」會降免疫力、釀慢性病 做到一件事就能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