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車企產能利用率去年僅5成
儘管近年來大陸汽車銷量回升,但截至2024年,大陸汽車業仍有過半產能閒置,而產能過剩問題恐導致「價格戰」持續升溫。市調機構蓋世汽車研究院統計,大陸汽車年產能高達5,550萬輛,但2024年的產能利用率僅為49.5%。
綜合外電24日報導,外界批評大陸汽車業產能過剩、內捲嚴重並非無的放矢,尤其一些小型車企拖累大陸車企整體表現。數據顯示,原本由中國一汽集團投資、早年與日本馬自達合資成立的車企:海南海馬,2024年的產能利用率僅1.5%。
另外,即使是近年來蓬勃發展的電動車市場,也難以擺脫產能閒置的困境。隸屬於東風集團、專攻高階電動越野車的猛士汽車科技公司,2024年的產能利用率僅有1.9%。
報導指出,產能嚴重過剩意味著價格戰將會難以降溫。車企為了爭奪有限的市占率持續壓低售價,進一步壓縮了利潤空間,同時也加劇行業整合壓力,不少中小企業面臨被淘汰或被併購的風險。
對此,大陸政府近期開始出手干預,6月初點名批評汽車業陷入「內捲」競爭,並召集主要車企高層在北京開會。大陸工信部等部門19日開會,部署2025年電動車安全管理工作。會議強調,企業應秉持長期主義,避免「內捲」競爭,嚴禁偷工減料或以犧牲品質換取短期效益。
反觀主要車企的產能利用率則明顯較高。比亞迪2024年的產能利用率達82.1%,並持續擴張海內外工廠,是目前「價格戰」中較具攻勢的車企之一。今年5月底,比亞迪曾經宣布,對旗下22款電動車與插電式混合動力車,降價最高達34%,優惠將持續到6月底。
汽車顧問公司JSC Automotive總經理Jochen Siebert指出,若產能利用率只有50%,就無法在正常市場上結束「價格戰」。在歐洲,這種情況通常會導致工廠關閉,但在中國,由於中央與地方之間存在不同利益考量,局勢更為複雜。
另外,據大陸乘聯會祕書長崔東樹19日在微信發文指出,5月底大陸乘用車行業庫存345萬輛,年增16萬輛,形成庫存持續高位的特徵。目前的政策啟動帶來廠商的整體樂觀,以舊換新的生產較高,廠家批發相對積極,行業庫存創下近兩年新高。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寧德時代 最大鋰電池基地投產 福鼎廠逾人民幣千億產值
16檔泛綠能概念股 潛力足
台驊:明年H1海運賣方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