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港觀盤-中美關稅戰開打 兩敗俱傷
美國總統川普2月1日所簽署的加徵關稅行政命令上,也包含由中國入口美國的商品加徵10%,以及取消了低價值貨物免稅條款,措施於2月4日生效。針對美國對中國加徵進口關稅的問題上,中國表示堅決反對單邊主義指美國的關稅措施違反世貿組織(WTO)規則,事實上,加徵關稅對於兩國企業和消費者都造成負擔。
在美國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的決定上,中國稍後亦推出4項反制措施:(1)宣布對美國部分商品加徵10%至15%關稅,10%關稅的商品包括原油、農業機械、大排量汽車、皮卡;15%的則是煤炭及液化天然氣;(2)對於鎢、碲、鉍、鉬、銦等關鍵金屬實施出口管制,而這些金屬在高科技產業中扮演重要角色,以上所提到的部分金屬中,美國的主要進口來源地為中國;(3)將兩家美國企業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4)市場監管總局對谷歌開展反壟斷法調查。
值得留意的是,在本次川普簽署的文件當中,有納入被稱為「報復條例」的安排,即如中國對美國本輪加徵關稅實施反制措施,美國總統可以增加及擴大其稅率及適用範圍。早前我們對於美國加徵中國關稅的基本情景為上下半年各加10%關稅至2025年底平均關稅升至35%,但隨著中國宣布一系列的反制措施,或表示中美之間的關稅戰已展開,後續關稅消息或有機會遠高於先前基本情景預期。但自川普再次上任美國總統後所實施不同措施的安排及變化,外界已看到其快速及多變的特性,因此最終實施措施才是關鍵。但中美後續若談判不順,川普可能會繼續加碼關稅,未來出口不確定性將進一步上升,對於股市難免有負面影響,特別對於部分以出口至美國為主要業務的企業更要留意。
至於下一波關稅的目標,觀察加拿大、墨西哥、中國皆為美國的大額貿易逆差來源國,顯示包括歐盟、越南與其他亞洲國家都可能成為下一個關稅目標。川普1月31日受訪亦暗示未來將可能對歐盟加徵關稅,甚至可能對晶片、製藥、石油、天然氣等產品加徵關稅,預料短期間關稅戰與相關國家報復消息恐反覆出現,並對市場帶來一定擾動。
對於資產市場的影響,反映通膨預期的平衡通脹率(Breakeven Rate)較一個月內前普遍上升,1年平衡通膨率升近80基點。美國通膨升溫可能拖慢聯準會降息步伐,推升美元同時長年期債息偏向於高位震盪,現時美匯指數徘徊於107左右,是近兩年的高位。川普貿易戰1.0時,美元上漲,傳統上美元強勢也不利股市大幅上漲。目前標普500指數估值偏高,投資者對業績期望很高,如果業績前景和現時股價反映的預期有落差,股市後續波動率或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