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Deep Seek崛起 全球AI產業競爭加劇

【時報記者任珮云台北報導】中國人工智慧(AI)模型Deep Seek自問世以來,引發全球關注。雖然初期震撼市場,但隨著時間推移,市場逐步認可其低成本訓練模式,有望推動更多AI應用加速落地,並帶動ASIC等相關產業的潛在需求增長。然而,以輝達(NVIDIA)為首的AI供應鏈仍具不可取代的地位,其高階晶片優勢穩固,長期成長動能依舊受到市場看好。

Deep Seek的出現,也讓美國科技巨頭提高警覺,Google、亞馬遜(Amazon)、OpenAI等企業紛紛推出新模型或新服務應戰,推動全球AI產業發展更為蓬勃。研究機構預測,到2030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產值將超過40億美元,至2034年更將逼近80億美元。長期來看,硬體成本可能壓低至2萬美元左右。此外,生成式AI技術的快速進步,將進一步提升服務型機器人的市場吸引力,相關供應鏈企業將直接受惠。

台中銀台股基金研究團隊指出,除了AI產業與機器人供應鏈之外,低軌衛星產業也是未來值得關注的投資機會。相較於高軌衛星,低軌衛星對電子零組件的要求更高,且需要更快的更新換代,而這正是台灣供應鏈的優勢所在。亞馬遜計劃於2026年正式提供低軌衛星服務,今年起將進入密集發射期;SpaceX則在美國總統川普的支持下,持續擴大衛星佈局。若相關產業順利發展,台灣有機會形成「護國星群」,帶動供應鏈訂單成長。

展望未來,中美AI競賽將進一步白熱化,這對AI產業整體發展而言是利多。台中銀台股基金研究團隊以十八世紀工業革命為例,指出瓦特改良蒸汽機後,燃料消耗效率提升至原本的1/5至1/10,但由於應用普及,工業生產與交通運輸反而使用了更多燃料,這一現象即為「傑文斯效應」。同理,隨著AI技術演進,應用範圍將持續擴大,無論競賽局勢如何變化,台灣供應鏈勢必擁有一席之地。投資人可關注相關發展,把握潛在投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