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長期通膨低又穩 楊金龍有三大法寶

【時報-台北電】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29日指出,台灣過去面臨數次通膨衝擊,央行運用多元政策工具,適時調整貨幣政策,有效減緩通膨衝擊,政策工具箱包括利率、匯率,及貨幣與信用管理三大工具,透過影響資金借貸成本及數量,影響實體經濟,落實多重目標,使得長期以來通膨維持低且穩定。

楊金龍應中研院經濟所邀請,以「台灣的通膨與貨幣政策:回顧與展望」為題演講,他表示,台灣面對四次通膨挑戰,包括1971年至1982年台灣高通膨時期、1983年至2007年台灣通膨轉趨溫和時期、2008年至2020年台灣通膨低且穩定時期、2021年至今台灣通膨走升期,主要多來自外來的供給面衝擊(即輸入性通膨),政府因此積極採行供給面措施因應,央行也運用多元政策工具,適時調整貨幣政策,有效減緩通膨衝擊。

楊金龍強調,央行的政策工具箱包括利率、匯率,及貨幣與信用管理三大工具,透過影響資金借貸成本及數量,以影響實體經濟,落實多重目標。即價量並行、漸進緊縮貨幣政策,抑制通膨預期。

今年以來央行三度調升政策利率,合計共0.5個百分點,並二度調升新台幣存款準備率,合計共0.5個百分點。楊金龍說明,與美、歐等經濟體比較,台灣緊縮貨幣政策程度相對溫和,主要是美、歐等經濟體積極緊縮貨幣政策,實際上也對台灣的經濟、物價與金融帶來緊縮效應。

由於國內物價今年上漲,主要受供給面因素影響,政府持續以供給面措施因應,對整體物價的穩定有很大的幫助。央行則採行價量並行方式,適度緊縮貨幣政策,制約通膨預期。結果使得台灣物價漲幅,相對美、加、歐及部分亞太地區來得低。

楊金龍認為,2021年至2022年我平均CPI年增率為2.5%,今年以來因全球供應鏈瓶頸未完全紓解及俄烏戰爭,進口原油及糧食等價格攀升,國內物價大漲。輸入性通膨壓力主要來自國際原物料及商品行情上揚,且今年新台幣貶值,也增加進口原物料及商品成本,但國內通膨尚屬可控。央行貨幣政策因應當前通膨情勢,採行價量並行、漸進緊縮貨幣政策,抑制通膨預期。(新聞來源:工商即時 呂清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