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金融戰爭得失 台灣應借鏡(2-2)

【時報記者任珮云台北報導】陳南光表示,2014年俄羅斯入侵克里米亞並受到各國制裁之後,俄羅斯央行就逐漸調整所持有外匯準備的幣別比重,進行「去美元化」。2018年大幅拋售美國公債,美元資產從佔外匯準備與黃金比重43.7%降低為21.8%;同時大幅增持人民幣與歐元資產,其中人民幣資產從原0.1%驟升到14.7%,並持續大量購入黃金。

而俄羅斯央行想要穩定盧布匯率,也有可能賣掉所持歐元債券後,再拋售歐元並買進盧布,不過這將會涉及債券經紀商、託管人、債券集保機構、外匯經紀商和外匯交易代理銀行等金融機構。任何一個環節受阻,都可產生凍結債券資產的效果。

截至目前為止,中國、印度、土耳其、東南亞國協(新加坡除外)等未參與任何制裁行動。俄羅斯央行仍有機會可能動支,包括存放在中國境內的外匯資產佔13.8% (870億美元)、存放在俄國境內1,322億美元的黃金、1,500億人民幣(約245億美元)的人民幣-盧布換匯協議。

法國外貿銀行首席經濟學家AliciaAlicia則提到,儘管部分俄羅斯銀行被逐出SWIFT系統後,在跨國支付上,仍難以借道中國來彌補失去SWIFT的缺口,但俄羅斯可能會採用其他管道(e-mail、電話)與各家銀行聯絡,但效率低、費用高而且有資安疑慮。至於俄羅斯的SPFS金融訊息傳遞系統,只有少數外國銀行加入;而就算透過與中國的「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合作,跨境支付僅限於使用人民幣。

台灣身處大國角力的中心以及敵方強大的軍事威脅,絕對不能忽略現代金融世界的新戰爭型態的可怕之處,台灣也應該提早思考未來我國面對中國可能的威脅,甚至是數位人民幣對於台灣的外溢效應;若是中國要求兩岸貿易使用人民幣計價與結算又或者凍結我國央行、金融機構、企業與民眾的人民幣資產,這些問題都應該謹慎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