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更容積獎勵制 應徹底檢討

【住展房屋網/台北報導】在歐洲央行如預期推出歐元區版QE之際,國內熱門話題仍圍繞BOT打轉。不過於此同時,位於敦化北路、民生東路口的台塑總部都更案已悄悄完成整合,預計於今年年中向台北市府提出更新計畫。

看到這裡,或許有些人感到奇怪,都更條例修法卡關,加上該案所有業主都同意都更,差別只在是否出資;既是這樣,何不就走一般協議重建就好,這樣不必跑冗長的更新行政程序,也不用負擔時間成本,應該是很合理的做法。

既然如此,為何包含台塑在內,一干業者寧可冒風險、淌渾水,也要繼續搞都更?原因不外乎更大的潛在利益,那就是容積獎勵。

然而,讓我們看看其他國家推動都更,幾乎都沒有類似形式的獎勵措施;就算有,也有但書,如多蓋的樓地板面積須適度歸公做公營住宅,或其他回饋機制。只有在台灣,都更只要申請過關就給容積獎勵,根本就像是白吃的午餐,唯一需要付出的代價就是『等』。

回到話題正熱的BOT制度,最近又有企業主跳出來指說BOT難作,原因是公眾利益和商業利益衝突。惟住展房屋網企研室認為,兩者不必然是衝突關係;但如果官方、企業或個人皆短視近利,則私人利益確實很容易和公眾利益相違背,讓所有相關制度及建設都因此變質或窒礙難退。

都市更新和BOT一樣,宗旨或最高指導原則應是促進公眾利益;但現實上卻非這樣,甚至往往變成私人圖利的途徑。相對地,以公益為先,短期個人利益可能受損或犧牲,但最後其實仍將得利;就拿台北市府轉運站來說,如可發揮預期的轉運功能,固然開發商的商業樓地板面積可能減少,但當地乃至整個台北市的交通絕對可獲改善,這樣一來大家不是都能得利?

再說都市更新,如果不是只有拆除重建,複製豪宅水泥叢林,而能結合地方特色,配合整建維護,創造出的可能商機更是無窮,新加坡或日本再造港埠就建築的例子都可為借鏡。相對地,一味地拆掉重建,還濫給容積獎勵的結果,造成少數人賺得房價價差,公眾卻要承擔多給容積獎勵,造成對都市承載的負擔,這難道就是我們要的都更成果?

因此回過頭來,BOT制度要作全盤檢討,重點在公眾與商業利益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然而仍應以公益為先;同理,都市更新也該如此。因此住展企研室再度呼籲,官方應該針對現行不合宜的都更容積獎勵制度,進行全盤檢討,考慮適度刪減,甚至廢止,改以其他不影響公共利益的獎勵工具替代。

都更容積獎勵制 應徹底檢討
都更容積獎勵制 應徹底檢討

新聞提供:住展房屋網www.myhousing.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