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英特爾將槍口瞄準了輝達

美國當地時間9月28日,英特爾的2022年“On技術峰會”正式開幕。在會上,CEO帕特·基辛格親自站台,向外界推薦了十多款全新產品和技術。其中就包括萬眾期待的第13代英特爾酷睿處理器、協作式英特爾Geti電腦視覺平台,還有升級過後的電腦視覺AI模型和開發者云平台。

不過在這些熱門產品、技術之外,英特爾的死對頭輝達、AMD應該更關心另一個消息。帕特·基辛格在會上表示,英特爾將按原定計畫在下個月開始銷售面向遊戲玩家的獨立顯示卡,預計10月12日正式上線。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輝達、AMD佔據了全球絕大部分遊戲顯示卡市場份額,一直難逢敵手。英特爾此前曾嘗試殺入該賽道,可惜最終不了了之。如今,英特爾的CPU業務面臨嚴重增長壓力,晶圓代工業務也還沒走上正軌,顯示卡成為一個重要突破口。

只不過,在霸主輝達面前,英特爾的顯示卡能吸引到多少遊戲玩家呢?

(圖片來自UNsplash)

時隔20年,英特爾再戰遊戲顯示卡市場

回顧英特爾顯示卡業務的前世今生才發現,其遊戲顯示卡能順利面世真的一點都不容易。

早在1998年,英特爾就嘗試獨立開發GPU,並拿出了成品i740AGP獨顯。不過此時GPU市場尚未達到如今的體量,英特爾的CPU業務蒸蒸日上,這項邊緣業務很快便被淘汰。進入21世紀之後,英特爾還開發過一款基於X86架構的二代獨顯Larrabee。可惜這款產品性能得不到使用者認可,上線僅僅一個季度就宣告下架。

一直等到2017年前後,挖礦潮和AI產業興起,PC市場萎縮,英特爾才下定決心再次向顯示卡發起挑戰。但此時,輝達已經獨霸一方,掉隊嚴重的英特爾只能在後面苦苦追趕。

廣告

2018年5月份,英特爾宣佈重返獨顯市場,預計2020年發行相關產品。但受疫情影響,直到2021年三季度才發佈首款高性能顯示卡產品Arc。直到此次基辛格宣佈顯示卡如期上市之前,外界對英特爾的研發計畫還是抱有諸多懷疑,也有媒體爆料英特爾要放棄GPU業務。

研究機構JPR負責人Jon Peddie披露過一份資料:在過去五年,英特爾為獨顯研發已經砸下35億美元。考慮到英特爾每況愈下的收益資料,他甚至建議基辛格,在先後賣掉基帶、快閃記憶體、無人機等業務後,AXG圖形處理業務也應該成為下一個被拋棄的對象。

如今,英特爾好不容易頂住壓力研發出了獨立遊戲顯示卡,自然希望能一掃多年陰霾,更想給輝達當頭一棒。

那麼英特爾這款即將發售的新顯示卡成色如何?我們或許可以從性能和性價比兩個角度著手分析。

先說價格。相比性能,性價比更能直觀體現英特爾遊戲顯示卡的優勢。

Arc A770在發佈會上公佈的官方售價是329美元,符合其中高端定位。作為直接競品的輝達RTX 3060官方定價為418美元,在國內一度被炒到超7000人民幣,是官方價格的近3倍。在性價比這一塊,英特爾可以說是完勝輝達。

值得一提的是,英特爾CEO基辛格在發佈上暗諷輝達推高了遊戲顯示卡價格,並表示是時候改變顯示卡的漲價潮了:

“我們認為為那些速度最快、最先進的顯示卡支付高價是沒有必要的,消費者也已經感到厭倦,是時候解決這個問題了。”

不過在性能方面,英特爾的底氣就沒那麼足了。缺席顯示卡市場多年後,其口碑並不理想,需要花費更多重建使用者的信任。

英特爾這次推出的高端遊戲桌面GPU Arc A770是一款經典的台式獨顯,主要針對硬核性能遊戲玩家。官方資料顯示,Arc A770搭載16GB的GDDR6記憶體和32個Xe核心,對標的是輝達上一代旗艦產品RTX 30系列。在發佈會現場,英特爾則選擇了輝達的RTX 3060作為對比對象,並表示Arc A770在性能上絕對完勝前者。

不過由於產品尚未發售,外界對Arc A770的真實性能和運行效果還無法下定論。考慮到英特爾此前幾款顯示卡產品參差不齊的質量,不少遊戲玩家還是持觀望態度。在知乎上,不少網友就被英特爾的A380留下了陰影,並因此對A770看低一線。

“不相容老CPU就是一個大bug,A380在AMD的CPU下會有10%-15%的性能降低,不知道A770會不會改善這個問題”,有答主在“英特爾A750、A770會不會更香”這個問題那裡留下了上述回答,獲得了不少遊戲玩家的認可。

在各大社交媒體上,英特爾的潛在客戶們仍在為Arc A770和輝達的產品進行辯論,等等黨則繼續佔據主流。對於躊躇滿志的英特爾來說,這種現象令人擔憂。

在價值研究所(ID:jiazhiyanjiusuo)看來,輝達過去多年已經建立了十分穩定的核心使用者群,牢牢掌控使用者心智。無論老對手AMD也好,英特爾這個新生力量也好,想在短時間內撬動輝達的江山都是不現實的。

更何況,相比英特爾這個新對手,輝達現在煩惱的是別的問題——比如自身業績的退步,還有遊戲顯示卡市場大環境的萎縮。

獨佔八成市場,輝達統治地位難撼動

乍一看,輝達今年上半年的日子並不好過。

財報資料顯示,輝達今年前兩個季度的營收分別錄得82.88億美元和67.04億美元,同比增速從第一季度的46.41%跌至二季度的3.03%。利潤端表現更加糟糕,過去兩個季度的歸母淨利潤分別僅錄得16.18億美元和6.56億美元,二季度同比跌幅高達72.37%。

在二季度財報電話會上,輝達CFO Colette Kress坦陳,遊戲業務收入下滑是拖累營收和淨利潤的主要原因。根據財報資料,二季度輝達遊戲業務營收只有20.4億美元,同比、環比分別大跌33%和44%。

眾所周知,輝達的遊戲業務收入主要就來自顯示卡銷售業務。過去幾年,在挖礦潮興起和遊戲玩家的瘋狂追捧下,輝達顯示卡供不應求,帶動公司市值增長十倍。但現在,紅利已經消失了,顯示卡進入了滯銷階段。

二季度財報顯示,輝達該季度庫存相關成本費用高達12.2億美元,同、環比均顯著增長。種種跡象表明,輝達的遊戲顯示卡不僅不好賣了,而且庫存堆積的現象變得越來越嚴重。

黃仁勳在面對分析師的提問時無奈確認,接下來幾個季度輝達會減少管道商的出貨量。在未來一段時間,去庫存將成為輝達的首要任務。

這麼說,英特爾現在的確有“趁虛而入”的好時機?

其實不然。輝達的退步只是相對的:相對過去兩年的巔峰期,市場大環境和輝達自身的增長速度都出現不同程度的萎縮,這是無法避免的自然規律。但在遊戲顯示卡這個增長放緩的大環境裡,輝達依然牢牢佔據著統治地位。

9月初,市場研究機構Jon Peddie Research公佈了最新一期全球GPU出貨量報告。報告顯示,今年二季度全球獨立GPU出貨量環比下跌22.6%至1040萬台。其中,輝達佔比達到79.6%,較今年一季度還增長了4.6個百分點。反倒是“千年老二”AMD,市場份額從一季度的24%下降至20%。

換句話說,在這一波需求衰退中,暫時受影響最嚴重的還不是輝達,而是AMD。至於和其他廠商,份額合計不超過1%,依然難成氣候。

(圖片來自Jon Peddie Research)

實際上,輝達的庫存難題,源自前兩年需求爆發之時的瘋狂擴產。對市場變化不夠敏感,且反應滯後的生產線無法快速調整生產方案,才最終導致庫存失控。

輝達目前的顯示卡生產線裡,製造、組裝環節主要依賴第三方廠商,上游原材料供應商隊伍也十分龐大,資訊傳導一直都存在滯後性。

早在2020年疫情剛爆發那會兒,Colette Kress就無奈地表示輝達對上游供應商的控制力並不強。無論是晶片、硅材料等核心部件、原料,還是PCB基板等小元件都無法得到優先供應,缺貨現象十分嚴重。

經過近兩年的調整,半導體行業的供應鏈危機其實已經度過最嚴重的階段。但被嚇壞的上游供應商囤貨心態和策略沒有及時調整,最終導致庫存和市場需求脫節。等到這個訊號經過諸多中間環節傳遞到輝達那裡,一切已經為時已晚。

在價值研究所(ID:jiazhiyanjiusuo)看來,當前的高庫存問題,更像是對輝達的一次階段性考驗,未必會成為長期煩惱。反過來,對於想趁機搶奪勝利果實的英特爾來說,前景也沒有想像中那麼美好。

巨頭忙著廝殺,本土廠商有沒有突圍機會?

對於遊戲顯示卡市場的前景,輝達並未喪失失望。RTX 40系列,就承載著這位顯示卡霸主對未來的種種希冀。

9月20日的GTC2022大會上,萬眾期待的GeForce RTX 40遊戲顯示卡正式發佈。760億個電晶體、16384個CUDA核心的組態,讓RTX 40成為市面上性能最強的遊戲顯示卡。

根據官方公告,RTX 4090旗艦款產品將在10月12日正式發售——和英特爾的Arc A770完全撞期,次旗艦產品RTX 4080(包括16G和12G兩種型號)則預計在11月上市。

不過在提升性能的同時,輝達RTX 40的價格也跟著升級。其中,RTX 4090國行售價高達12999元,16G和12G的RTX 4080售價也分別達到9199元和7199元。

這個價格走勢,並不符合使用者預期。隨著以太坊近期正式從PoW轉化成PoS機制,並完成The Merge(權益證明共識層)合併,大規模挖礦已經成為歷史。遊戲玩家們本希望輝達在經此一役後改變策略,讓利消費者盡快壓降庫存。可是當售價公佈那一刻,他們就知道自己的希望又落空了。

輝達也有自己的考慮。同樣來自Jon Peddie Research的資料顯示,去年一季度,流入礦工和黃牛手中的顯示卡數量約佔總出貨量的25%左右,是輝達顯示卡的重要散貨途徑。

但自從5月份宣佈降低算力限制挖礦之後,輝達已經主動降低對挖礦業的依賴。RTX 40系列的產能計畫,很大程度上是根據遊戲玩家的需求制定的。

至於清庫存的KPI,就要落到RTX 30系列身上。在7月份,輝達曾進行一輪限時降價,RTX系列促銷商品最高降幅達到500美元。

或許是這一輪降價促銷再次讓輝達看到了遊戲顯示卡市場的潛力和消費者的熱情,對新款高端顯示卡的需求,輝達還想再試探一下市場的極限。在定價上,輝達也想跟等等黨們來一場“極限拉扯”。

只不過,國內的等等黨們似乎不想如輝達所願,繼續等和轉而尋找替代品的行為並不罕見。尤其是對國產顯示卡的期待,也逐漸達到巔峰。

2021年,被不少媒體稱為“國產GPU元年”。許多跡象表明,本土廠商正在崛起,顯示卡國產化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一方面,本土GPU廠商成為一級市場最搶手的香饃饃,大量新興企業在這一年拿到大額融資。其中,成立才兩年的壁仞科技融資總額超過50億元,摩爾執行緒天數智芯沐曦積體電路等企業的融資總額也超過10億元。根據媒體統計,2021年本土GPU廠商獲得的融資總額超過百億。

另一方面,芯動科技在去年年底發佈了號稱“首款國產高性能4K級”顯示卡GPU晶片的“風華一號”,被視為顯示卡國產化替代的關鍵節點。

在發佈會上,芯動科技創始人兼CEO敖海親自站台吆喝,介紹了“風華1號”的五個第一:渲染能力、圖形API、多使用者服務、渲染+編碼低延時、硬體虛擬化和可延展性,全都是國產GPU中的No.1。敖海還在會上透露,“風華2號”、“風華3號”等新產品都在規劃當中,預計2022年會正式投片5nm工藝。

然而,一級市場的活躍投融資,以及高性能顯示卡的發佈,就能說明本土廠商追上輝達、AMD和英特爾了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根據知名科技媒體雷科技(ID:leitech)的報導,有業內人士表示,本土廠商的技術和國際大廠還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國內的核心IP能力,“至少比輝達、AMD落後十年左右”。而在看似一片繁華的國產GPU市場,基本上也還是以低端圖形顯示卡為主,面向消費級個人市場的產品依然是一片空白。

對比起步階段,本土廠商的進步當然值得欣喜。但國內的半導體產業競爭力還相當有限,現階段我們還需要正視和輝達等行業領導者之間的差距。

寫在最後

自從去年1月份走馬上任以來,英特爾CEO基辛格已經和輝達掌門人黃仁勳出現數次隔空互嗆。

在上文提到的英特爾“On技術峰會”上,基辛格再次扮演摩爾定律忠實擁躉的角色,揚言“至少未來10年摩爾定律仍會有效”。記性好的朋友應該記得,短短一週前,黃仁勳剛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作出了“摩爾定律已死”的判斷。

事實上,基辛格對摩爾定律的堅定支援,是要為英特爾的晶圓代工業務造勢。黃仁勳直言摩爾定律已死,意在推廣輝達的光線追蹤等新技術。通過這些充滿火藥味的發言,基辛格和黃仁勳完全展現了自己不同程度的焦慮和擔憂。

這份擔憂,源自冰冷的現實。英特爾的CPU業務和輝達的顯示卡業務,如今都不在最佳狀態,它們都需要不斷拓寬業務邊界,甚至將觸角伸向對方的腹地尋求新增長點。

除了口頭互嗆,實打實的戰事也已經打響。圍繞顯示卡,圍繞摩爾定律及其背後的種種高新技術,輝達和英特爾未來必定會發生更多有趣的故事。對於本土廠商來說,追上這兩大半導體巨頭還不現實。但由後者帶動的新一輪技術浪潮,或許也會為這些追趕者提供助力。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價值研究所”(ID:jiazhiyanjiusuo),作者:Hernanderz,36氪經授權發佈。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出處: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