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進車用市場有三大挑戰,「大立光」能奪回股王寶座?

失去「股王」寶座的大立光持續遇亂流,近期面臨3000元股價保衛戰!目前,手機鏡頭業務拓展仍現瓶頸,而轉進熱門的電動車市場,看似合理,卻有著三大挑戰。

鏡頭龍頭大廠大立光日前舉辦第二季法說會,多項財務指標相較前季下滑,稅後淨利29.6億元,季減44%,跌破八年來單季低點,毛利率60.33%是2016年第一季以來最低,累積了半年的營收為219億元,相比去年同期少了15%。

本季緊縮的景況,官方將毛利下滑歸因於營收規模下降、產品組合較差。大立光執行長林恩平解釋,源於有些手機客戶,有高設計值、低規格出貨的情況,讓技術上的領先難以反映在價格。低毛利,顯示出了手機市場競爭的白熱化。

眼看連幾季衰退,投資法人忍不住接連追問林恩平:「EV(電動車)需要用到的鏡頭愈來愈多,是不是要再檢視一下?」「會有多少資源投入到車用市場?」車用市場放量,相關話題也頻頻出現在法說會上。

「車用不是沒在做!我們一直服務一個『大客戶』,也保持是他最主要的供應商。」林恩平強調,車用市場近年追求更高規格,代表著更高的毛利,但也坦言,開發少量、多樣的車用新品,現階段對大立光而言,的確有些力有未逮。

大立光執行長林恩平。蘇義傑攝
大立光執行長林恩平。蘇義傑攝

大立光執行長林恩平。蘇義傑攝

大立光轉進車用市場,到底布局了什麼?

回顧過去大立光對車用市場的態度,2019年7月林恩平在法說會上說談到車用,說的是「不是大立光主力」「逐步退出」「不再投入資源」,甚至一度傳出不再供貨、婉謝大客戶特斯拉(Tesla)的訂單。

廣告

直到到去年第一季,林恩平還語帶保留,說的是:「切不切入車用看毛利」。但到了第二季,他終於鬆口將成立專責單位開發、也不排除外購零件來供應車用,外界這時才赫然發現,大立光其實始終沒有放棄這塊市場。

過去大立光的崛起,與手機鏡頭數量增多密不可分,2020年,一支手機平均有3.5顆鏡頭,讓大立光的鏡頭銷量衝升到上億顆,如今手機市場疲軟、華為又面臨禁令衝擊,下一波的成長動能,讓許多人將期待轉向電動車。

專家估計,一台電動車採用的鏡頭數,落在12至16顆,加上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需要精準的偵測外界,開出的鏡頭規格也不斷攀高。

對大立光而言,縱然與華為被禁後流失的訂單相比,切入車用,一時仍難彌補,但車用市場,也已與2019年被大立光嫌量少、規格低的情況,不可同日而語。

勤業眾信發布《2030電動汽車趨勢展望》報告指出,截至2019年,全世界共銷售超過200萬輛的電動車,僅占所有汽車銷售總數的2.5%,但預估全球電動車未來十年的複合年成長率將達到29%,2025年總銷量能增加到1120萬台。

然而,大立光若要全力進入車用鏡頭市場,恐怕還有三大挑戰需要克服:

挑戰一》車用認證耗時費力

與消費電子相比,車用市場在零件的可靠性、生產流程都有更高的要求,供應鏈也相對封閉。電子廠要打入車用市場,必須先通過國際與市場地的認證。

驗證期長達三至五年不打緊,多如牛毛的認證規定,連生產的檔案、圖稿都要存底20年,與3C消費產品強調即時生產的製程,出現落差。

目前在車用市場,主流的國際認證有IATF 16949與ISO 26262,在大立光2018年對外發布的消息中,當時公司已經取得前者,但後來標準持續更新、三年效期屆滿後,外界並不清楚大立光認證現況,以及有沒有獲得ISO 26262。

跨國的IATF(國際汽車推動小組)、美國的AIAG、德系VDA6.3、TUV-Nord、A-spice、Autosar,這些認證不止規定繁瑣,認可的機構也隨各國市場而有區隔。大立光若要供貨給Tier 1(第一級)的電動整車廠,就必須為維持認證,付出成本。

認證耗費長時間,又得引入外部顧問,進一步降低真正出貨時的毛利。

一位外商鏡頭採購經理直言:「車用生態不像手機,從設計(design-in)開始,一年就可以回收成本。對賺習慣快錢的大立光而言,有沒有耐心,才是最大的關鍵」。

僅為情境配圖。Unsplash by Riley Bowden
僅為情境配圖。Unsplash by Riley Bowden

僅為情境配圖。Unsplash by Riley Bowden

挑戰二》專利壁壘得重新布建

大立光過去多次發動專利保衛戰,以訟止爭,勁敵玉晶光、客戶三星,甚至連較少直接往來的品牌商惠普,都被大立光因為專利侵權告上法院。在以營業秘密狀告「先進光」八年後,今年3月,甚至直接入股,成為先進光的最大股東。

儘管有部分相似之處,但車用鏡頭對穩定度、耐溫的要求更高,耐用度得撐到七年,尺寸、重量卻不必像手機鏡頭那般斤斤計較,設計的重點不同,因此專屬於車用的專利,必須重新累積。

查詢全球專利檢索系統,在申請人為「大立光」的已公開的專利中,提及「車」,但扣掉「手機」「可攜」「行動裝置」等關鍵字的專利說明書有14筆;意即,應用在車用領域,但非同時應用在行動領域的專利為14筆。

相反地,在該檢索系統中,將手機相關專利扣除「車」,也就是行動領域中非車用的部分就有333筆。這顯示出大立光過去建立的專利壁壘,多半仍圍繞在行動裝置。

申請的時間點,大立光車用相關專利,最新一筆已是2017年;另一方面,被外界視為能與大立光一較高下、車用專長的陸企「舜宇光學」,在中國大陸公開的車用相關專利,有395筆,最新的一筆是今年6月,看得出大立光在車用的專利布局上還必須跟時間賽跑。

挑戰三》內部資源分配與整合

被問到除了廠房,內部資源會不會分多一點給車用,林恩平提出的辦法是建立專責團隊(group),「這樣資源才不會互相競爭」林恩平解釋。

技術方面,過去大立光在手機鏡頭找到的利基市場,是目前市場上講的p鏡,也就是塑膠鏡片,例如最先進的9p、8p,數字是指由多少數量的塑膠片構成鏡頭,用在汽車上的鏡頭則必須仰賴更穩定、抗溫飄的玻璃鏡片,即g鏡。

Unsplash by Jeremy Zero
Unsplash by Jeremy Zero

Unsplash by Jeremy Zero

在製程的差異上,塑膠是射出成型,而玻璃則得仰賴研磨與非球面等技術,就現在的大立光而言,不是做不到,而是不專精。

盤點大立光全球工廠,僅剩中國東莞還有一座玻璃鏡頭廠,如果想在短時間內加大車用的出貨量,林恩平坦言,原料外購與自行生產,都得納入考慮。

雖然手上有千億現金,但離開了當初發跡的玻璃鏡頭這麼多年,大立光應該也能意識到,良率、稼動率,就算砸錢,也絕對不是一時半刻就做到。

但過去大立光在高端消費品能做獨門生意,靠的是高良率、輕薄短小,如今車用的玻璃鏡頭,看的是耐用度、抗磨抗溫差,市場上已有過去被視為二線的亞光、佳凌提早卡位。

毛利的天秤,林恩平看得很透徹:「規格高,價格高,我們樂得輕鬆應付;規格低,比價格,利潤差,卻能換來高稼動率,良率也能提升,補來補去,(毛利)還是能恢復一些。」言下之意,要不要走車用,仍要看賺不賺得到錢。

這位外商鏡頭採購經理認為,車用鏡頭的ASP(平均銷售單價)比起手機有十至百倍之譜,毛利成長,的確有空間。

縱使外界焦急大立光在車用市場的布局,林恩平卻還是能四兩撥千斤:「7月會比6月好,8月有些人也開始下單」「低規格的出貨,不是所有人都會擺爛下去!」看得出林恩平對手機市場仍有懸念。

整體來看,擅長手機P鏡的大立光要在車用領域打下江山,有兩條路可選:一是帶著擅長的P鏡技術一路殺進車用領域、二是重返G鏡技術重打江山。

盤來盤去,兩條路都是大投資的幽谷險境,這時就不難理解,林恩平為何總是帶著一點觀望,又不置可否的態度。因為,持續投入既有的手機P鏡領地,等待時機翻轉,可能也是一條穩固的道路。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