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選讀〉《經濟學人》:台灣青年為何抱怨淪為房奴?

台灣工商業開始快速成長的數十年來,購買房屋一直是大部份年輕人成家立業過程中最沉重的負擔,而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這種現象也愈發嚴重,年輕人買房的夢想愈來愈遙不可及,而買得上房的則淪為扛著沉重房貸的「房奴」。知名的德國專業雜誌《經濟學人》最近更以《台灣青年為何抱怨成為房奴?》為題做了分析報導,指出台灣即使在房屋過剩的情況下,房價依然大幅上漲,租金更創歷史新高。而這種反常現象可能成為社會矛盾爆發的根源,值得高度警惕。

這篇題為《台灣青年為何抱怨成為房奴?》(Why Taiwanese youth complain of becoming "housing slaves"?)如下:

自從30歲的饒冰(Ice Jao)在2年前結婚以後,她的母親一直在糾纏著要她買房子。從事珠寶銷售工作的饒冰每月要支付425美元(約合台幣13300元)租用台北郊區大約2個停車位大小的公寓,家裡除了她與丈夫之外,還有2隻貓。她說,她的父母認為「只有擁有自己的房子,才能算是個家」,但饒冰不想成為「房奴」──這是那些被沉重房貸壓得喘不過氣的年輕購屋者自嘲的說法。

台灣年輕人認為買房是沉重負擔的說法並不誇張,台灣的房價極高。以台北為例,房價中位數是年收入中位數的16倍,比紐約(9.8倍)、倫敦(14倍)或漢城(13倍)都要高。在首都台北以外城市的狀況也好不到哪裡去。聯合國認為,住房價格與收入比為3倍是負擔得起的,但是台灣的平均水平高達11倍。即使是最便宜的城市基隆,其比率也高達6.5倍。以2024年第2季度為例,普通台灣家庭要將可支配收入的近一半用於償付房貸,如果是在台北,房貸將高達收入的70%以上。

台灣知名學者張金鶚說,政府長期以來一直按照中國傳統觀念「有土斯有財」來鼓勵購房。以房地產經紀專業參選議員的陳泰元(音)說,「許多人都認為一定要買房,否則就是個失敗者」。結果是有將近85%的台灣家庭生活在他們自己擁有的房屋中。這個現象為年長者帶來了豐厚的回報:根據調查,自2000年以來,台北的平均房價增長了2倍。

但是,今天的買家已不太可能以同樣的方式獲利。因為台灣人口正在減少,外國資金在台灣房地產上的投資也減少了,這意味著房價很可能會下跌。為城市規劃倡導組織工作的廖廷輝(音)說:「台灣房子太多了!」台灣目前有超過900萬個住宅單元,但家庭數目卻只有約800萬戶。最新的人口普查顯示,五分之一的住房是空置的,過去5年中,有將近1/4的房屋沒有人居住。廖先生說,一些富裕的買家正在囤積空置的公寓。

台灣政府在遏止這種行為的方面做得很少,現在擁有4戶以上的房屋要繳納更高的稅,但稅額相較房價則顯得微不足道,因為土地與建築價值估算方式數十年來沒有改變,已經與市價嚴重脫鉤。據台灣一個智庫的計算,一幢90萬美元(合台幣2814萬元)的房屋,屋主繳納的稅款比一部2萬美元的汽車還低。

調整稅收制度必然不受民眾歡迎,台灣政府因此轉向對無房者提供租金補貼,以及建造社會住宅。2023年還擴大首次購房者的住房貸款計劃,但如此一來卻導致房價和銷售量飆升,許多年輕人跳入恐慌性搶購潮中,去年中央銀行不得不加強信貸控制,房屋搶購潮才稍見放緩。與此同時,沒有能力購屋的年輕人面對著完全沒有保障的房屋租賃市場,導致去年台灣的租金價格指數再創歷史新高。#

※後記:在德國雜誌關注台灣房屋政策的同時,網路上也有些德國人用中文在Youtube上對台灣讀者觀眾發表德國的住房政策,他們簡單明確地指出:「德國人不買房」。雖然兩地社會情況不同,這些介紹德國房地產政策與市場的影片對台灣社會仍相當具有參考價值,值得花幾分鐘觀賞,對緩和老一輩與年輕人之間因買房問題造成的緊張關係應該有不少助益。

更多中時新聞網報導
大S遺產為何不是「具俊曄先一半」再給子女? 專家爆真相:很多人搞錯了
比被Deepseek仆倒更麻煩?川普喊課台積電100%關稅 謝金河揭最後轉機 點名「4大廠」結局會更慘
印度農民哭了! 政府擋不住1農產品進口 價格崩盤好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