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一覺醒來,青鳥書店被炎上!失控的鄉民公審,誰在乎事實?

2022年底,我參與的公司成為網路熱議的焦點。

先是某篇臉書文批評位於高雄的承風青鳥關於退書的爭議,一夜之間被轉發千次,然後有評論人投稿到主流媒體批評青鳥過去的模式,網路上也出現各種關於青鳥評論,包括很知名的意見領袖,甚至網路新聞媒體都出了社評。

評論當然各自有立場,但問題是,絕大多數評論都是建立在錯誤的資訊和扭曲的事實上,尤其是起初幾篇的不實內容,但燒開的野火可不管事實正確與否。

這篇文章不是要來談青鳥,而是談我們時代的網路文化。

網路謠傳如野火「炎上」,事實為何難以平反?

其實第一篇燒起來的文章作者就自己說「據聞」(其中有三分事實七成揣測)。

她或許以為這是個人臉書,但後續的討論就在這「據聞」上開始被大量分享。評論人在主流媒體上的文章則是從標題就是完全不合事實的描述:「不斷快閃複製的青鳥書店」:因為實際上,青鳥開過的10家書店,只有一家是期間限定(也只有這家是和房地產接待中心合作):和平青鳥,而且快閃的時間超過半年,期間舉辦過數十場文化活動講座。

其他幾家經營2、3年的書店,或是因為生意不好(如大稻埕店),或者房東收回(森大青鳥),或租約到期(經營將近4年的南國青鳥),並非刻意「快閃」。

畢竟,開店本來就是有生有死,更何況書店業經營艱困。但後來許多評論就以此為基礎,即使不說是「快閃」,也說青鳥書店都是專案型,只是為了辦活動拿資源而存在,甚至檢視拿多少標案。一切被扭曲後,無限放大,宛如最奇怪的哈哈鏡。

廣告

許多資訊是稍微做點功課就知道,但廉價的標籤、聳動的標題,已是個人或網站獲取流量的不二法則。誰還在乎事實呢?誰又在意這個後果呢?

幾年前有一本中譯書叫《鄉民公審》(原書名是 《So You've Been Publicly Shamed》)。作者討論一個當代網路文化現象:一個人(素人或名人)不小心講錯話、推錯文,或者做錯事,就在網路上被肉搜,接著遭到不成比例的群眾集體批判與羞辱。該書深入地討論公開羞辱對個人心理產生的各種影響,以及人們為何會在網路近乎瘋狂地集體羞辱某人的群眾心理學等。

當然,網路時代的公開羞辱可以是一種弱勢的集體抵抗:群眾可以用集體力量去嘲諷與批判掌握權力者的謊言與虛偽。但現實中,誰都可能是被公審的對象。

shutterstock_1352750633_internet.jpg 圖/Rawpixel.com via shutterstock
青鳥書店的退書爭議被炎上,然而許多評論是建立在錯誤的資訊和扭曲的事實上,但燒開的野火可不管事實正確與否。

更值得探究的是群眾的心理。參與分享與討論的人,往往是基於一種義憤之心,覺得被「炎上」(指在網路上失言引起爭議)者是犯了錯的壞人。但在轉發與評論過程中,很少經過事實確認,多半只是跟著感覺走,甚至是在轉發過程腦補幾句,彷彿大家都是專家。更不要說網路的匿名性會讓評論者發表比日常生活中更粗暴與不負責任的言論。

尤其這種網路行動很容易成為一種波浪舞式的集體參與,讓人有想要表態的衝動或慾望:尤其如果你是某種KOL,怎麼能不趕快表態呢?這可是增加流量的最好時機。

到了最後,群眾認知與事實的距離也就愈來愈遙遠。但沒有人在乎事實是破碎的,反正這個話題很快過去了,就換成一個網路熱議的話題。

延伸閱讀:壽司郎市值被屁孩口水事件淹沒,負責演算法的社群媒體卻沒事?

缺乏事實查核規範,誰都有可能被公審

該書出版時,還沒開始流行這個網路時代的另一個新概念:「後真相時代」。這個概念一開始的脈絡較為政治性,指稱右派政客(如美國前總統川普)的語言操弄,讓許多支持者相信「另一種事實」(alternative truth)。然而,我們身處的日常網路世界不也正是如此嗎?

「鄉民公審」中的鄉民是有貶義的字眼,請讓我們先改成中性的「網民」。這句話其實頗堪玩味:所謂「公審」是不是該有一定的程序呢?以媒體來說,理論上媒體必須有一定的專業主義,亦即發表的內容必須經過一定的查核,但現在這個低標都很難做到。

前文所說的一個主流媒體刊出一篇對於一家書店的嚴重負評論可以完全不去查核是否是事實,而另一篇網路新聞媒體的主筆評論又是東拼西湊各種網路評論。傳統媒體如此崩壞,更不要說期待社交媒體作為一個公共領域是否可以有某種討論的倫理規範?

然而,當一場公共審判缺乏起碼的事實與起碼的程序正義,這不是文明的倒退嗎?但在這集體的狂歡與憤慨之中,事實似乎是最不重要的。

直到下一次,你某天早上醒來,發現你成為那個荒唐的被審判者。

延伸閱讀:【張鐵志專欄】青鳥書店的商業機密

責任編輯:傅珮晴、蘇柔瑋

更多報導
網友今年最愛搜這組數字!Google年度排行榜揭曉,你「估」過哪些?
全球頂尖駭客要到推特當實習生!解鎖索尼PS3一戰成名,曾想幹掉特斯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