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台-台灣有無荷蘭病?

依據主計總處4月底公布數據推估,今年經濟成長率恐僅剩1.67%;4月出口統計出現罕見的連八個月衰退。彰顯我國產業過於依賴單一產業與市場的問題,是否患有荷蘭病值得關注。

■出口持續惡化

主計總處去年11月發布的經濟預測,2023年經濟成長率為2.75%;2月下修為2.12%。4月28日發布「112年第一季國民所得概估統計」,2023年第一季經濟成長率負3.02%,為近14年來新低,也較2月預測數(-1.20%)減少1.82個百分點;與前一季相比,更衰退6.37%。主計總處專門委員吳佩璇表示,若未來三季GDP維持預測不變,今年經濟成長率將下修至1.67%。

原本預期出口衰退狀況將大幅改善,惟財政部8日公布「112年4月海關進出口貿易初步統計」,我國出口持續惡化,呈現負成長13.3%,累積前四個月更下滑17.7%,已連八個月衰退,財政部官員直指,目前未明顯看見復甦春燕。

■高度依賴半導體產業且集中於大陸市場

從出口主要項目觀之,1至4月電子零組件占總出口比重的42.6%,其中又以積體電路為大宗,占總出口比重的39.6%,出口衰退13.8%,立即衝擊我國出口。2012年積體電路出口584億美元,僅占出口總值19.1%;2022年積體電路出口1,841億美元,占出口總值38.4%,十年來出口比重成長逾1倍。

且積體電路出口地又集中在單一市場,2012年積體電路出口中國大陸(包含香港,以下同)比重已超過5成(50.4%);之後比重還持續攀升,2022年逼近6成(58%)。

廣告

我國出口高度依賴單一產品(積體電路),且高度集中在單一市場(中國大陸)具有高度風險,疫情期間晶片短缺,半導體出口暢旺,台灣經濟大幅受惠;當景氣反轉,企業庫存過高,出口惡化,立即拖垮我國經濟。

■台灣真無荷蘭病?

過去專家警告台灣已出現「荷蘭病」(Dutch Disease)時,央行多次反駁,去年11月發表《台灣經濟發展並無荷蘭病現象》一文,從附加價值率、匯率與工資等變化,認為台灣經濟發展與當年荷蘭病現象並不相同。

然觀察最新的製造業附加價值率,2021年整體製造業附加價值率為31.57%,其中以積體電路為主的電子零組件附加價值率呈現快速成長的態勢,2001年僅29.15%,2021年已高達48.87%,而其他主要出口產品卻多在3成以下,且長期走平甚至下滑,例如: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29.61%;基本金屬19.5%;機械設備24.59%;成衣及服飾品22.63%;塑膠製品30.32%。

這些低附加價值率產品,在出口競爭力也偏低,加上我國自貿協定(FTA)覆蓋率偏低,傳統產業又缺乏世貿組織(WTO)的《資訊科技協定》(ITA)保護,出口需負擔較競爭對手更高的關稅,處於不利的競爭地位。景氣衰退時,也影響相對較大。今年前四月出口,傳產的基本金屬(-26.4%)、機械(-20.7%)、塑橡膠製品(-30.3%)、紡織品(28%)等都出現2成以上的負成長,較資通訊(ICT)產業的衰退更為嚴峻。

■南韓經驗殷鑑不遠

媒體經常嘲笑南韓近來出口慘況,引用南韓產業通商資源部(Ministry of Trade, Industry and Energy)5月1日公布的數據,出口已經連續七個月衰退,且連續14個月出現貿易逆差,今年前四個月已累積250.62億美元貿易逆差,其中又以中國大陸「貢獻」最大。主因是過度仰賴中國大陸市場,主力出口產品記憶體、汽車又遭到大陸政府扶持本土業者的激烈競爭,出口惡化就難以倖免。

經濟部4月28日發布《台韓近年經貿發展之比較分析》報告,台、韓兩國產業結構十分相近,均聚焦於電子及精密儀器產業,且出口高度集中在大陸市場(台韓分別為38.8%與26.8%),對大陸出口以電子零組件為主(62.4% vs. 38.2%)。由上數據可知,我國依賴大陸市場遠勝於南韓,且產品集中度也較高,風險同樣也較高。

大陸面對美國科技圍堵下,為突破「卡脖子」,正花費巨資補貼中國本土晶片與設備,積極發展自主半導體產業,雖不易在先進製程追上台積電,但可能在幾年內就會威脅到成熟製程。

吾等應關切產業與市場集中化的現象,除了持續我國半導體技術發展,延緩大陸迎頭趕上。還應設法融入國際經貿整合,並提升傳產競爭力,產業朝多元布局,始能避免陷入南韓困境。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美經濟重啟 Nike財報超預期
邁斯科生醫 獲日商投資合作
工商界關切能源政策 劉德音喊話 超前部署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