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前大將蔣尚義加入鴻海,助攻半導體!曾認加入中芯是大錯誤

2022.11.22更新

鴻海科技集團宣布,即日起延攬蔣尚義博士擔任集團半導體策略長一職,直接向劉揚偉董事長負責。借重蔣尚義博士豐富的半導體產業經驗,未來其將提供鴻海科技集團於全球半導體佈建策略及技術指導。

鴻海指出,蔣尚義博士自1997年返台後,是台灣半導體發展從微米世代跨入奈米世代最重要的技術推手之一。於本世紀初,帶領的技術團隊奠定台灣科技產業技術領先基礎,被譽為台灣能維持半導體競爭優勢的關鍵人物。

鴻海科技集團董事長劉揚偉表示,感謝蔣尚義博士對鴻海在半導體產業佈局以及營運能力的認同,在集團全力發展半導體產業的關鍵時期,願意加入鴻海,為集團在半導體發展貢獻其所長。相信蔣博士的加入後,定能為鴻海的全球佈局策略以及技術發展帶來卓越的貢獻。

今年初蔣尚義接受外媒訪問時,分享許多自身觀察,身為半導體老將,他如何看待產業?以下為原文章:

今年3月,台積電前共同營運長蔣尚義接受美國電腦歷史博物館口述歷史訪談,娓娓道來他在半導體產業闖蕩的人生,分享了他對台積電、張忠謀的觀察,以及對勁敵Intel的看法,同時還坦承去中芯國際是他人生中的一大錯誤。

1996年,在惠普實驗室任職的蔣尚義獲得台積電邀請,加入這間當時在半導體產業還不足掛齒的台灣公司,擔任研發副總裁。剛開始研發團隊僅120人,且大多數都是沒有太多經驗的新手,他們發表的論文也不會受到業界認真對待。

但台積電以極快的速度追趕競爭對手,在製程技術上不斷取得突破,同業需要兩年時間才有辦法推進一個技術世代,而台積電只要一年半、甚至一年時間就能取得成果,也因此一度被其他公司質疑有竊取技術的嫌疑。

半夜call人不會抱怨,台積電成功關鍵:台灣刻苦耐勞文化

不過按照蔣尚義的說法,台積電能進展如此神速、獲得豐碩的成果,一大部份要歸功於台灣人拚搏的文化。「我的研發工程師三班制輪班,而你們的工程師只有一班。」蔣尚義憶起當時的回應,「所以你的研發晶圓一天能取得8小時進展,而我們能取得24小時進展,是你的三倍速,就算你比我們聰明一倍,我們還是能打敗你。」

廣告

蔣尚義提到,亞洲人因為曾經有過困苦的生活,因此更看重賺錢及確保財務穩定,人們願意犧牲一些個人的生活,來換取財務上的保障。

台積電 圖/台積電
台積電 圖/台積電

半導體的設備價格不菲,折舊成本非常高,企業一定希望能夠盡量增加運轉時間,然而在美國的話,設備一旦出毛病無法使用,勢必得等到隔天工程師上班時解決問題。「假如凌晨兩點我們打給設備工程師跟他說『你馬上過來』,他不會有怨言,他的太太也不會抱怨。」蔣尚義表示。

他更舉例台積電1999年在俄勒岡州設廠的案例,當時為了提昇運轉效率,負責的副總裁擬定了一份20人名單,將人選一一叫到辦公室,通知他們3週內備妥護照及簽證,而所有人也如期搭機飛往美國。

蔣尚義指出,在歐美企業的話,搞定這項任務可能得花費長達6個月時間,而在台積電裡只要3週功夫。

最大缺憾是沒能趕上Intel

憑著台灣人吃苦耐勞的文化,蔣尚義從台積電退休時,台積電已是半導體產業首屈一指的企業,反而過往被他視為勁敵的Intel似乎一路坎坷,不僅製程技術開始落後、產品也被競爭對手侵食市場,但他依然不敢小覷這位半導體巨頭。

蔣尚義退休前,曾經發起「先進電晶體領先」計畫,但最後這個計畫失敗了,台積電沒能在電晶體的性能上超越Intel,「我職涯中最大的缺憾之一,就是沒能追趕上Intel。」

蔣尚義指出,他非常尊敬Intel,對方敢於創新的勇氣讓他欽佩。Intel在半導體產業總是願意冒險犯難,率先採用一些新技術,例如FinFET(多閘極電晶體)、高介電係數(high-k)金屬閘極等,而台積電才後續跟上腳步。

Intel 圖/shutterstock
Intel 圖/shutterstock

而且在每個節點上,Intel的表現都比台積電更佳,「我總是說『我們比Intel落後,別以為能在Intel前發布10nm就很高興了,台積電的10nm更像intel的14nm。』」蔣尚義表示。

他剖析Intel與台積電有著截然不同的做事風格,Intel在研發製造上的最高準則是「精確複製」(copy exact),意即完美確認每一個環節,一旦進入製造階段就不會改變,只要按照流程就好。

不做改變代表著低風險,這自然是好事,但問題在於可能一年後出現新設備,生產效率更高,台積電會改用新設備,但Intel還是會繼續用原本的設備,因此台積電可以在成本上勝過Intel,這也是因為原本Intel能夠以相對高的價格出售產品,而台積電的毛利率沒有這麼高,必須在成本控制上錙銖必較。

不過,他聲稱台積電能有現在的地位,並不是他們做了什麼特別偉大的決策或壯舉,而是單純他們一路走來沒有犯下太大的錯誤,但Intel在製程技術上有些落後、走得跌跌撞撞勢必是有犯某些錯誤。

加入中芯是最蠢決定,蔣尚義稱來台正確,去中國錯誤

如果說沒能超越Intel,是蔣尚義職涯中最大的缺憾,那麼加入中芯國際,就是他自認最愚蠢的決定。

蔣尚義2013年於台積電二度退休後,在2016年加入中芯國際董事會,然而剛加入三天,中芯國際就受到美國制裁,不能購買先進製程的製造設備。「具體來說,沒辦法製造7nm。」蔣尚義解釋。

蔣尚義中華民國、美國雙國籍的身份,讓他在董事會根本不受到信任,結果僅僅待了一年就再次退休。

「我認為去台灣的決定是正確的,而去中國則是錯誤的。」蔣尚義總結。

另外,蔣尚義也談到與張忠謀相處的一些小細節,他分享,和張忠謀進行彙報時必須直接摘出重點,而不是從頭到尾依序慢慢解釋,如果沒能簡單扼要講出重點,引起他的興趣,他甚至會抓狂撕爛報告,叫員工滾出去。

「這是我的資料,然後我這樣解讀,而這邊是我的結論。」蔣尚義說,「如果你用這種方式和他報告,你會遭大殃。」

蔣尚義表示,他曾經納悶,自己光是負責研發,就必須每天工作到晚上9點、10點,為何必須管理製造、銷售、行銷、客戶關係等種種面向的張忠謀,卻可以每天6點下班?

以這個疑惑為起點,他才了解到張忠謀非常重視效率,而他自己也花了4、5年才搞清楚跟張忠謀報告的訣竅。

來源請見:Oral History of Shang-Yi Chiang

責任編輯:錢玉紘

更多報導
「細節狂」梁孟松助中芯衝到7奈米!台積電老將為何被譽為是晶片魔法師?
【專欄】中芯國際7奈米真抄襲台積電?被爆早用挖礦專用IC「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