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轉型、企業價值獲股東認同,台泥轉型不是做作樣子

【財訊快報/記者張家瑋報導】台泥(1101)今年股東會股東發言踴躍,問題角度不若以往,已不拘泥於水泥本業既有框架,更多是新能源、減碳排與社會環境之議題,問題的質變正反映對台泥綠能轉型與企業價值的認同。董座張安平表示,台泥能源事業涉獵很廣,布局方向與其他公司很不一樣,大部分能源發展有其基礎技術、背景,台泥不是買個技術設備套進去做個轉手,在設計,軟體方面都深入,很多競爭者都在看台泥在做什麼,一步一步走下去,醞釀發酵終會看見台泥能源事業成果。像是電動車充電站,台泥儲能目前對外已有5個充電站營運,台泥建站不拼數量,台灣今年電動車銷售量佔比全部小客車並不高,現在投入是為了解產業複雜度與科技。他強調,台泥在充電站營運中學習相當多,且台泥的充電站是DC-DC其充電效率最高,對於台電電網最沒有負擔,可讓區域電網不產生衝擊,現在市場上超過九成以上充電站都使用AC-DC,其實沒有考慮到對電網的壓力,台泥希望經營充電站的發展不會造成社會壓力。

台泥旗下能源事業能元科技與台泥綠能去年均已虧為盈,雖然去年整體大環境好,因此能元科技有些獲利,但是否真正的轉型成功在於核心電池技術的開發,以及關鍵生產製程的創新及改進,這些都還是進行式。張安平自豪說,Molicel的電池可能是目前世界上最多飛上天的電池芯,在不久的未來,能元科技預計協助部分客戶完成電動飛行器跨海飛行計劃,至於陸地上的載人試飛,也已在部分現有客戶實驗上百次。

由於台泥在台南的電池廠是20年前舊廠,因應不同電池產品精密度需要,三元能源科技在小港以半導體規格興建微米等級工廠,能元科技總經理薛人禎表示,目前高雄小港超級電池工廠已經在局部性試車,著重在EMT-3,預計6、7月開始準備進行三元鋰電池工廠相關的ISO、UL以及試量產準備,第三季希望能進行正式投產。

張安平認為,目前還無法定位台泥是能源公司,因為台泥的水泥產量還是有7、8000萬噸,但營收目標是希望2025年水泥佔比低於50%;進入能源和其他的行業其實也是在幫水泥事業進行減碳,要讓本業可以繼續,就必須用其他方法來平衡。他強調,水泥是所有建築的基本材料,社會建構必須有水泥,台泥生產的是必需品,有責任把碳它降下來,碳不只是水泥公司未來30年的主要議題,也是所有產業必須關注的。

碳費、碳稅徵收,張安平舉雙手贊成碳定價,所有生產成本都有價格包括排放,政府現在有收排放費、碳卻沒有,所有收來的錢都應該用在減碳上面,如果用在補助政府其他方面,張安平表示,百分之兩百反對。台泥在歐洲、廣州、重慶都有參與碳交易,歐洲2027年全面收邊境碳稅,雖然水泥沒有出口歐洲不影響台泥,但有一部分台灣中小企業受到影響,預期美國、中國大陸都將陸續開始徵收碳稅,也就是未來全球80%市場都會徵收碳稅,再度凸顯減碳的重要。

對於水泥本業展望,總經理程耀輝補充,國際煤價雖自去年的異常高價回降,但尚未回到過去的價格,台灣電價上漲,水泥需求稍微下滑,整體較去年持平。大陸水泥市場疫情過後,房地產市場復疏緩慢,再加上碳達鋒和碳中和才是市場的主旋律,可說寒冬回溫、但未回暖,反轉尚待觀察,仍然保守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