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救李登輝一命?喝牛奶嗆到原來要找這個專門科!

李前總統因為喝牛奶被嗆到,引發「吸入性肺炎」不幸過世,也意外引發大眾對於「長輩吞嚥問題」的關注。但你知道,幫忙治療吞嚥問題的,竟然是「語言治療師」?

上週四(7/30),前總統李登輝過世的消息震驚全台,而起因,竟是一口喝得太急的牛奶!

2月8日晚間,李登輝在家中喝牛奶嗆到,引發「吸入性肺炎」緊急送醫,後來長達174天住院治療,但肺部仍然反覆感染,引發多重器官衰竭,最後不幸過世。

隨著台灣進入高齡化、超高齡化社會,高齡者的「吞嚥問題」,也愈來愈受到警醒。但你知道長輩出現「吞嚥困難」「吞嚥不順」等狀況時,該由誰來協助嗎?

長輩吃東西容易嗆到?原來是「語言治療師」負責!

很多人會直覺認為「應該是耳鼻喉科醫師吧?」但其實,耳鼻喉科醫師處理的是意外發生後的狀況,平常協助病患改善吞嚥狀況、教導相關喉部訓練的,是「語言治療師」!

「語言治療?這與吃東西有什麼關係?」面對多數人的直覺不解,台灣最早成立語言治療與聽力學系的中山醫學大學,副教授也是第一屆畢業生的蔡孟儒指出,

「語言治療」其實有三大範疇:語言障礙(無法正確發音,例如發音不清、口吃)、言語障礙(無法明確說話,例如中風、腦損傷、失智症),以及吞嚥障礙(吃東西有困難,例如退化、疾病或中風)。

shutterstock
shutterstock

shutterstock

前兩項社會大眾都很熟悉,尤其兒童早療,許多家長一旦發現小孩講話有狀況,立刻會求助專業的語言治療師;但面對長輩發生吞嚥困難,就算隨著高齡化人口的增加,病患在台灣社會中愈來愈多。

廣告

許多人卻不知道,其實有專家協助復健,「吞嚥發生意外,後果往往非常嚴重;而且對於長者來說,能夠好好吃東西,對於生活品質有著極大的幫助!」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語言治療師教學組長張毓蓉補充,語言治療乍聽會讓人以為專門負責「說話相關的治療與復健」,但其實在醫學臨床上的分類,頸部以下的相關復健,是由「職能治療師」負責;而頸部以上,則是歸屬「語言治療師」,「我們的學習,就是理解喉部、舌頭、臉部的神經與肌肉機制,以及如何訓練病人學會使用它們,說話是相關,吞嚥當然更是。」

過去,很多人對於吞嚥困難都以為只能選擇「鼻胃管」,無法順利進食,就用「灌食」來替代。

「但這只是讓病人活著,卻不是活好!」張毓蓉強調,灌食其實並不舒服,不能真正吃東西,也讓生活失去光彩。尤其隨著現代人愈來愈長壽,能不能好好享受高齡人生,是更多人追求的一件事,「這個趨勢下,愈來愈多開始重視吞嚥問題,也帶動語言治療師的興起。」

語言治療師是高薪職缺,台灣未來十年至少需要3000位!

根據104人力銀行求職資料大數據分析,語言治療師每年開出的職缺數雖說只有約100個缺,但近五年都是以兩位數成長;平均薪資5.5萬,更屬於前20%高起薪,是高薪潛力工作。

蔡孟儒指出,目前台灣領有執照的語言治療師才1000位出頭,台灣以長照產業來觀察,預估未來10年至少需要3000位專業語言治療師,絕對是僧少粥多的熱門職缺。

其中有專業經驗者,進入高端長照治療所,薪水更最高可達13萬;如果打算出國發展,中國目前對語言治療師的職缺需求高達26萬個,「而且中國語言治療師並沒有國家證照,在台灣通過國考、拿到證照的語言治療師,不管在澳門、香港、中國都非常搶手!」

中國對語言治療師的職缺需求高。張智傑攝
中國對語言治療師的職缺需求高。張智傑攝

中國對語言治療師的職缺需求高。張智傑攝

讀醫學與特教都可以成為語言治療師,各有勝場和發展

如果想要成為語言治療師,搶佔大健康產業,可以怎麼進入這個高門檻工作呢?

蔡孟儒指出,語聽並非普及的科系,很多人原本都是非語聽專業科系,選擇碩士班時轉入語聽所,在三~四年訓練後,畢業通過國考、取得證照,成為語言治療師。

而語言治療師目前主要有兩條培訓管道,一是從醫學護理出發,如中山醫學大學、馬階醫學院、台北健康護理大學等的語聽系;二是從教育出發,由過往特教為基礎發展而成,如高雄師範大學的語聽所、台北市立大學的語聽學程。

「兩者最大的差異,在於學校本身的專長領域不同,也引導學生在學習面向的優勢不同。」

醫學護理相關大學,學生在校時有解剖學、生理學、護理學、心理學等相關必修,對於神經、肌肉、生理等基礎紮實,尤其這幾所大學多有附設醫院,從大學階段就開始在醫院見習,提早接觸病患,更了解怎麼病患以及家屬溝通。課程上,由於醫科師資多,可以開出從大學到博士班一以貫之的不同程度課程設計。

蔡孟儒表示,家屬在面對家中長者出現吞嚥問題,有時候不會認知到這是一種「病症」,認為這是人老了無可避免,既然發生了就認了,只好改吃流質食物、甚至插鼻胃管。

但從醫學護理出發,可以慢慢教育與引導家屬認知「只要透過復健,其實是可以改善」「如果沒有好好重視,可能會引發生命危險」,從幫家屬衛教開始,引導更多人正視「吞嚥問題」。

而特教體系出身的語言治療師,則更擅長「兒童早療」領域,鎖定「語言治療」,除了一定必須具備的生理學、聽力學、語言學等本門專科,還為有更多在於幼教等部分,實習場合也常是學校。

但蔡孟儒強調,這兩個體系出身的語言治療師,只要通過國考、拿到證照,都一定具備有足夠的專業知識,絕對不能說哪個體系出身的比另一個體系好。

語言治療不是單打獨鬥,跨科系合作才能有最佳成果

成為語言治療師,到底是什麼樣的工作?張毓蓉表示,語言治療絕對大部分時候更像是一個「團隊合作」,集結語言治療、耳鼻喉科、整形外科等不同科別專業,一起尋找最佳的復健之道。

這是因為每一位出現吞嚥障礙的病患,可能起因都不同,有些人是生理退化、有些人是大腦中風、有些人是喉部受傷,造成吞嚥問題的主因也有所不同,可能是舌頭、喉部、肌肉、咀嚼等,匯集不同科別,由醫師確認問題原因、語言治療師思考治療方式。

多方討論治療流程、頻率,並定時檢視,才能找到最適合病患的復健之道。

「我一直相信,能夠好好過生活,人才會幸福,」張毓蓉舉例,看到原本被判定只能用鼻胃管的虛弱老太太,透過協助復健,重新學習怎麼使用舌頭、喉嚨、脖子肌肉,慢慢重拾吃東西的能力,「就算她一餐只能自己用嘴巴吃1/3,剩下2/3還是需要流質灌食,但能夠咀嚼,去感受食物的質地、味道,她的人生就多了很多快樂!」

張毓蓉說,當「活好」成為愈來愈多人對高齡的盼望,語言治療師的專業就愈來愈被需要。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