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匯動盪!買房是資金避風港? 選錯時機、買錯案子...當心變海嘯第二排?|房市觀點

Yahoo房市觀察員 / 鄭ASH(資深房產媒體人)

過去的這一個半月來,台灣有在理財的朋友,幾乎可以說是坐了一趟分分秒秒,甚至連睡覺的時候資產都有可能會被國際經濟局勢突襲的雲霄飛車。先是4月初被川普關稅鐵拳打到鼻青臉腫的跌停,一周內又獲90暫緩的救贖,拉上漲停,股債雙殺下,不知道多少融資斷頭、美債ETF違約交割的慘案。從4月關稅股市大屠殺倖存下來的人,跑去追美元美債買黃金,開心沒多久51勞動節又碰上國際匯率禿鷹突襲暴漲,改抱美金美債黃金的又因為「貨幣亂世」,二度傷害。要知道,3月央行還在力守台幣不要貶破33元大關,保一下進口業,控制一下通膨,怎麼會想到4月底5月初畫風否變,一夜間失速暴衝漲破2字頭,出口業跟想靠美金美債黃金避險的朋友,甚至連過往大家最愛買來存股的壽險金控股,全都哀鴻遍野。

原來大家未來要面對的,不只是極端天氣的挑戰,還有確定成為金融市場新常態的「極端波動」。

看來看去,歷經4月、5月兩度泰山崩於前都還面不改色,繼續穩漲的,就是靠著土地成本、進口原物料和人力成本上漲,和有土斯有財概念,撐出來的房市。無怪乎,整個5月,所有預售案場,仲介市場的銷售主旋律都在「吹」這5個字:房市是「資金避風港。」

但打著「資金避風港」旗號,就真的能拯救央行去年在肅殺的秋天祭出的「第七波信用管制」嗎?畢竟抽銀根讓大家難借夠錢買房,嚇退投資客的同時,也苦了自備資金本來就很緊的自住客群,市場呈現來人、買氣冷颼颼的量縮盤整格局,是大家都不得不承認的事實。

剛手頭緊的自住剛需講資金避風港,其實不太有用。讓他們躊躇不前的是在4、5月股匯雙殺下血虧的頭期款,怎麼在投資市場再贏回來,以及銀行還貸不貸得到理想成數。有實力做資產配置的客人,多數恐怕沒把過去一兩個月賠的賺回來之前,也沒心情出手,更何況對市場敏感的這群人,心上還懸著90天關稅談判暫緩期這把劍,台美間沒談出個漂亮的結果前,也沒心情把錢鎖進房市。

我跟台南、台中、台北幾個想用「資金避風港」跟消費者招手的代銷聊,現在全台灣賣房子的都在說自己是「資金避風港」欸,如果不是蛋黃區,如果沒有重大建設、如果不是明顯的價格凹陷潛力區、如果沒有超越同區同級競爭對手的產品力,不只算不上資金避風港,未來還可能變成賣壓沉重的海嘯第二排。

不管你是打算進場房市做資金避險的朋友,或是要銷售房子的業者,都要搞清楚,案子或物件的條件,到底是水深吞吐量大、可以停貨櫃輪、有經濟效益的國際大港?還是搞搞現流海產熱炒攤的小漁村?

前者不僅是資金避風港,條件強的話,還有可能等到「降息」、「信用管制放鬆」2大政策訊號出台,轉守為攻。後者,別說海嘯第二排了,可能再一場夏季颱風,就被吹得東倒西歪。

◎本文章內容僅反映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