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達人-沙漠英雄唐希明 化荒漠為綠金

中衛市國有林業總場總工程師唐希明。圖/黃欣
中衛市國有林業總場總工程師唐希明。圖/黃欣

寧夏中衛市位處大陸四大沙漠之一:騰格里沙漠東南緣,隨著近年荒漠綠化有成,當地文旅經濟蓬勃發展。治沙造林成功的背後,素有「治沙英雄」之稱的中衛市國有林業總場總工程師唐希明厥功甚偉,他找出「草方格」和植物相輔相成的方式,讓該區的植被覆蓋率從1%提升到42%,令不少沙漠國家都來取經。回顧一輩子與沙漠為伍的經歷,唐希明拍胸脯說:「沒有我治不了的沙」。

唐希明說,中衛市沙坡頭區的年降雨量只有178毫米,蒸發量卻達到1,980毫米,曾是大陸風沙災害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沙塵一來,鐵道全被掩埋不見蹤跡。1954年,大陸開始興建包蘭鐵路,規劃途經寧夏中衛段,當地才真正著手治理沙漠。但因技術與人力的匱乏,「沙進人退」是常態。

唐希明在騰格里沙漠邊上成長,從小過著一張口就吃沙、吃飯配沙的生活,「風沙一來,天上不見鳥,地下不見草,能見度就是這麼低」。1960年代,當地每年的沙塵暴天氣可達320天,沙塵嚴重時,「早上都推不開大門,全被沙子蓋住了,那日子苦啊」。

正因不想再過這樣的苦日子,唐希明從小立志「要逃離這個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但也許冥冥之中已註定,他大學念的是農林專業,1991年從西北林學院(現名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畢業後,被分發到中衛的林科所擔任林業技術員,治沙成了他的工作,在沙漠一待就是30多年。

當時中衛已發展出多種治沙方法,草方格治沙法就是主力。將曬乾的稻草插入沙地裡,形成四邊都是1公尺的正方形草方格,防止沙子因風吹而流動。但唐希明發現,風吹日曬使稻草風化後,方格難以持久,反復扎設又成本高昂。

經過無數次的觀察與試驗,唐希明發現,要在草方格裡栽苗種草才能形成永久固沙屏障。於是他在方格中播下耐旱的沙米、沙大旺等草種,借風力將種子吹落至方格四周,待種子發芽成長,形成天然的植物草方格,顯著提升植被覆蓋率。之後再栽種耐旱樹苗,就可實現永久固沙的效果。如今此治沙造林的模式已被推廣到多地。

沙坡頭也因治沙有成,開始種植蘋果、葡萄、棗、梨、杏等果樹,為當地農民帶來經濟收入。此外,當地還發展文旅產業,包括沙漠酒店、沙漠越野車、騎行駱駝等旅遊配套行程吸引不少民眾,旅遊商機蓬勃發展。2023年,中衛市就接待遊客逾1,50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超過人民幣88億元。唐希明的成功治沙可說是功不可沒。

不少中東沙漠國家都前來取經。儘管各地氣候不同、沙漠情況各異,但唐希明用他一輩子在沙漠拚搏的經驗自豪表示:「沒有我治不了的沙」。

同樣深受沙塵暴氣候危害的蒙古,對寧夏的治沙經驗最感興趣。2022年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前往蒙古訪問時,還表示願與蒙古積極開展防治荒漠化項目的合作,並支持蒙古「種植10億棵樹」計畫。

達人座右銘

不為名利,忍耐寂寞。勇於創新、寬容失敗、勇戰沙魔。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遠端商機+蘋果訂單 創惟11月自結獲利 年增226%
強茂攻電動車 新品明年放量
明年Q4龍潭廠正式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