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手賣地雜支全灌總價!他「賣清實拿」少算1項 慘被國稅局追討500萬稅額

文/李寧】買賣不動產交易會衍生出許多費用跟稅賦等,不少地主或屋主為了想「實拿」心中的價格,進而將這些雜支「灌水」進賣價中,或跟買家約定好哪些費用由買家負擔;不過,若沒注意其中細節,恐怕因失策反而造成獲利回吐。

▲不少地主賣地為了想「實拿」心中的價格,進而將這些雜支「灌水」進賣價中,或跟買家約定好哪些費用由買家負擔;不過,若沒注意其中細節,恐怕因失策反而造成獲利回吐。示意圖/Getty
▲不少地主賣地為了想「實拿」心中的價格,進而將這些雜支「灌水」進賣價中,或跟買家約定好哪些費用由買家負擔;不過,若沒注意其中細節,恐怕因失策反而造成獲利回吐。示意圖/Getty (Tomwang112 via Getty Images)

契稅、規費、仲介費… 不動產買賣雜支多如牛毛

據悉,不動產買賣應納的稅賦多如牛毛,房地出售有契稅、交易所得稅、土地增值稅、仲介費、規費、印花稅、代書費等多項費用。

不少賣方多能希望出售過程中,能夠概算實際拿到的價金,所以要求賣清後能實得多少錢,採用「實拿制」,才衍生所謂的「賣清價格」。

對此,正業地政士事務所所長鄭文在就提醒,賣房相關費用相當多,若要採實拿制,務必切記買賣雙方都要講清楚、寫明白,一旦一項少算,恐怕會大大抵銷獲利空間。

尤其像是《土地稅法》、《所得稅法》等稅賦,皆明確規定賣方是納稅義務人,鄭文在直言,如果沒「喬」好,可能就是數百萬,甚至數千萬元的糾葛 。

專家揭他「犯2事」房地合一稅暴增

關於「賣清實拿」卻不慎跌跤是否有實際案例?對此,鄭文在表示近期就有一案例,一名地主透過仲介出售一筆受贈與取得的土地。據悉,該民眾精算衍生費用後,決定採「賣清實拿」方式,自行先把增值稅、仲介費、、中人費(中間牽線人利潤)等費用,通通灌入買賣總價,一共要價4千多萬。

由於該土地位於黃金地段,屬於未來區段徵收的範圍內,因此有許多買家爭相開價,而這位地主也從眾多買家中,選中一位口碑穩健的買方歡喜成交,完成土地買賣簽約手續。

然而,經手過多筆土地買賣的他,萬萬沒想到竟有一筆近500萬元的房地合一稅要繳納。

身經百戰的地主為何會誤踩高額稅負地雷?鄭文在說明,原來是這筆土地登記完成,辦理點交時,才發現這筆是「2016年房地合一稅上路以後取得」,且是贈與取得,換算出售後,房地合一稅高達近500萬元,加上回頭檢視買賣契約書內容,也未提到房地合一稅必須由買方繳納,該地主只能無奈自己吞下。

立法院在2015年6月5日三讀通過房地合一稅於2016年1月1日上路;修正案通過後,房地合一稅以持有房地時間的長短採差別稅率,「持有一年以下出售課稅稅率45%;持有一年以上二年以下稅率35%;持有超過二年至十年以下為20%;持有逾十年為15%。」

👇房地合一稅1.0 vs. 房地合一稅2.0差異比較

圖片來源:財政部
圖片來源:財政部

鄭文在提醒,稅法都有相關的納稅義務人,當爭議發生時,如有欠稅的情事,可能產生罰鍰,甚至移送行政法院強制執行,因此出售不動產前務必多方考慮清楚,以防最終落得空歡喜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