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通膨已明顯趨緩,惟「住房成本」仍是最難解一環
【財訊快報/陳孟朔】美國整體通膨已有明顯趨緩跡象,但「住房成本」仍是美國通膨報告中最頑固的一環;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公布的4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數據顯示,住房支出占據當月總體通膨超過一半的比重,成為影響物價的關鍵因素。美國4月住房成本月升0.3%,略高於3月的增幅,對整體0.2%的CPI月增率貢獻過半。與去年同期相比,住房成本已上漲4%。
其中,「屋主等效租金」(Owner’s Equivalent Rent,OER,房東自住房的虛擬租金估算)—即估算自住房屋若出租所能收取的租金—在4月上漲0.4%;實際租金則上漲0.3%。這反映出無論是擁屋還是租屋族群,住房壓力依然沉重。
自疫情以來,美國住房通膨居高不下,成為聯準會(Fed)壓制整體通膨過程中最難處理的挑戰之一。雖然食品、能源與商品價格逐漸趨穩,但住房類別的黏著性高,使整體物價回落速度受限。
不過,也有一些結構性因素正釋放樂觀訊號;過去幾年來多戶住宅(如公寓)建設顯著增加,使得美國多數地區的「要價租金」在過去一年內大致持平,並未再大幅上升。另一方面,房價上漲的速度也明顯放緩,顯示市場供需結構正在逐步修正。
隨著房市進入傳統的春季旺季,市場情緒仍受多重因素拉扯。Realtor.com 資深經濟學家Jake Krimmel表示,即便整體通膨數據令人鼓舞,買賣雙方仍面臨高借貸成本與經濟前景不明的雙重壓力。「在春季房市進入旺季之際,儘管通膨趨緩帶來一絲樂觀,但借貸成本居高不下、經濟不確定性增加,使許多潛在買家與賣家遲疑觀望。除非貸款利率明顯下降,否則整體房市活動可能仍會維持低迷,即使潛在的買賣需求正慢慢回升。」
整體而言,美國通膨雖已降溫,但住房支出依舊是消費者負擔最重、也是最難壓制的部分。當Fed持續觀察通膨路徑時,住房數據無疑將是未來幾個月內的關鍵觀察指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