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指數近半年崩10%!新台幣衝29字頭...「去美元化浪潮」如何衝擊你的投資佈局?|看圖說股市
美元指數持續探低!關心匯市的投資人,除了留意新台幣走勢、日圓「甜甜價」之外,對「美元指數」一定也不陌生,美元指數是什麼?美元指數的漲跌有什麼意義?對台幣、台股有影響嗎?什麼是「去美元化」?Yahoo奇摩財經編輯室帶你看懂這個全球資金風向球,掌握匯率背後的經濟邏輯與投資契機!
許多投資人對今年5月初的新台幣「暴力升值」仍餘悸猶存,一直到現在,新台幣兌美元匯率都在30出頭與2字頭之間游走。6月11日,美國通膨數據出爐,CPI增速低於市場預期,導致美元指數急殺;12日亞洲貨幣全面反攻,新台幣爆量強升2.6角、收在29.66元,創近三年來最強價位。震盪數日,新台幣在16日一度閃現29.494元,寫下近三年盤中最高。
同時,美元指數也摔到近三年低點,以2025年初的109.39來計算,6月12日美元指數跌到98.14,16日更急跌下探97.94,不到半年跌掉了10%。美元走弱下,2025年以來,歐元兌美元升值11%、日圓升了9%,英鎊兌美元也升值逾8%。
美元指數是什麼?
美元指數的英文是US Dollar Index,簡稱USDX、DXY兩種,追蹤美元對6種主要貨幣的匯率變化,依比重排序包括歐元、日圓、英鎊、加拿大元、瑞典克朗、瑞士法郎。
美元指數是將這6種貨幣兌換成美元、按加權幾何平均數計算出的指標,並非平均分配,而是根據不同經濟體的經濟規模、交易量、貨幣影響力來給予不同權重。目前以歐元占比最重,占美元指數的一半以上,因為使用歐元的國家就有20個,加上其他5種貨幣,美元指數整體涵蓋25個國家。
美元指數不完全代表匯率、也不是價格,是一種「相對」概念的指數,是對比基期來看美元的整體強弱變化。假設指數是100,代表與基期持平;美元指數是120,就是比基期漲了20%、美元走強;如果美元指數是82,代表比基期下跌18%、美元走弱。
這個「基期」從何而來?美國聯準會(Fed)在第一次石油危機時提出美元指數這個概念,由美國洲際交易所在1973年首次發布,因此美元指標就是以1973年這年的匯率指數為基準,這一年的指數基期是100。指數初次發布後到現在,美元指數高點曾超越160大關,最低則跌到80以下。
美元身為國際上使用最廣泛的貨幣,美元指數就像是金融市場的溫度計,因為進出口貿易、能源結算或金融投資很多都以美元計價,當美元指數產生變化,就會牽動全球經濟風向。影響美元指數的因素眾多,最關鍵的是美國聯邦基金利率,當美國升息,美元通常走強;另外,歐元在美元指數中占比最高,因此歐洲央行的經濟政策也會對美元指數有影響。除此之外,在市場動盪時,美元作為避險資產常吸引資金湧入,帶動指數上升。其他像通膨變動、各國貨幣政策、地緣政治等,也都可能左右美元指數的動態。
美元指數漲跌有什麼意義?
美元指數上漲,最直接的意義就是「美元變強了」,美元升值,其他貨幣就相對貶值。美元很「好用」,是世界通用率很高的貨幣,原油、原物料、大宗商品、黃金等都以美元計價,如果美元升值,大宗商品的價格就可能會下降。
對美國買家來說,自家貨幣變強了,買進口商品變得更便宜;對(美國以外的)海外投資人來說,因為升值預期,投資美元相關資產(美股、美債等)變得更有吸引力,資金會從其他國家流向美元。另一方面,某些新興國家背負很多美元債務,美元走升也會加重這些國家的還款壓力。
而當戰爭爆發時,市場出現不確定性,有避險需求的資金可能有部分會湧入美元、推升美元指數,若是戰爭發生在歐洲、亞洲、中東等地區,非美資產遭到拋售、美元需求上升,美元指數也會上漲。另一方面,如果戰爭直接會衝擊美國,例如捲入軍事衝突、經濟受影響,投資人可能會轉向其它資產避險,美元指數反而會下跌。
反過來說,美元指數走低,可能代表市場信心下降,資金從美國出走到其他國家。想像一下你是一個國際投資人,當美元貶值,你想獲利,自然要把錢從美元撤出、轉向其他國家,這些熱錢可能就會流向台股或其他亞洲股市。
手上有美元資產的股民,就要小心匯損的問題,美元貶值不只是出口導向的企業、金融業會哇哇叫,有美元、美債、甚至美股部位的人,萬一在這時想換回新台幣,換回來的錢會比美元強勢時要少。
美元指數跟你有什麼關係?
身為全球資金流向的指標,美元指數一旦有變化,牽動各種美元計價的資產與金融商品,別以為手上沒有美元就不用關注,除了最基本的美股美債,有台股、ETF、黃金部位的投資人,美元指數都會影響你的資產!
多數時候,美元與美股常呈現正相關,但並不是絕對。美元走強象徵資金流入美國、經濟前景被看好,美股也會同步上漲,但如果美元指數升太猛、太快,可能會打擊美國自己的出口產業,就有可能壓抑股市表現。而美股與台股的關係密切,雖然我們常聽到「台股跟著美股走」這種說法,但美元升值時、新台幣相對貶值,外資落跑,台股壓力恐怕會提升。不過這並不是必然的走向,若是全球經濟一片樂觀,美元、美股、台股也有一會同步走高,這些都要搭配其他經濟數據來解讀。
手上有在台灣發行的海外ETF例如統一FANG+(00757),或是美債ETF如元大美債20年(00679B),這類美元計價的ETF,也會受到美元指數的波動影響。因為這些ETF的成分股、標的都是用美元買入、以美元報價,但我們在台灣是用新台幣投資,牽涉到匯率問題。美元指數上漲、美元升值,海外ETF本身的資產價格沒變,不過帳面上的報酬看起來會變多;反之,美元指數下跌、美元貶值了,這些資產換回台幣會有「匯損」,投資人可能賺了價差但賠上匯差。
至於黃金與債券,普遍被視為避險資產,當美元指數走低,金價、債券價格走升的情況較多。美元強勢時,黃金的美元報價對全球買家來說等於變貴,需求下降、價格下跌;美元轉弱時,則反向推升金價,如果碰上戰爭、通膨等狀況,黃金的避險、抗通膨功能也相較美元更顯化。
市場預期美國升息、美元轉強,債券殖利率上升、價格呈現下跌;當市場進入避險模式、美元走弱時,投資人傾向將資金轉進債券,推升債券價格。這兩者都與利率預期相關,但美元受「相對利差」影響,債券則更受「美國本身利率水準」主導。
什麼是「去美元化」?
近期市場越來越多分析師、學者在討論「去美元化」(De-dollarization)的現象。
所謂去美元化,指的是各國開始降低對美元的依賴性,以其他貨幣或黃金等作為儲備與結算工具。長期以來全球金融與貿易的核心都以美元為主要貨幣,但隨著關稅戰、美國制裁風險等考量,許多國家都開始找尋美元的替代方案。
據歐洲央行統計,雖然美元仍穩居全球央行的外匯儲備占比第一,但已從2000年前後高峰期的逾70%占比,下降到2024年底約57%;而歐洲央行資料則顯示,黃金在2024年全球央行準備資產的占比已達20%,超越歐元的16%,美元霸主地位正逐漸鬆動。中國、俄羅斯等國已積極減持美債、擴大黃金與人民幣結算;尤其俄羅斯在俄烏戰爭後加速脫離美元體系。
顧問機構Metals Focus預測,全球各國央行2025年將買進1000公噸的黃金、為連續第四年大規模布局,各國正將儲備資產從美元轉向黃金已是不可擋的趨勢。另外也有學者認為美元在短期內仍將維持儲備貨幣的地位,但長期來看可能會走向緩慢的多極化。
美元指數直接影響到全球金融市場的走向,無論你關心的是美股、黃金、債券,還是台股、新台幣,美元指數都能給你指引。這不只是觀察匯率變動的工具,更是理解市場信心、利率預期與資金流動方向的重要指標。
(核稿編輯:劉凱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