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疫後王牌 綠色經濟強彈

【時報-台北電】循環經濟與綠色經濟被視為疫情後經濟最強引擎,政府已訂定「循環經濟推動方案」三面向著手為國內產業調體質。但是專家批評政策推力不夠,台灣面對這波綠色復甦風潮,顯得太無感。如不能超前部署,未來恐在綠色經濟市場被邊緣化。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全球經濟,綠色復甦被視為疫後最強經濟反彈力道。像歐盟提出復甦基金,規模7500億歐元,其中為了應對氣候變遷,1/3將放在綠色經濟上,是史上最大的綠色刺激計畫。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日本首相菅義偉也各自宣示,努力在2060年、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

面對疫情後,國際上這股循環經濟、綠色復甦風潮,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林俊旭直言,台灣顯得太無感,「這是我有點憂心的地方!台灣甚麼都強調超前部署,唯有循環經濟不超前。」

由於歐盟已訂定2025塑料廢棄物達50%循環回收,2030年後每年以再生分解或可回收製品取代30%石化料源目標。根據麥肯錫顧問預估,循環經濟將在2030年創造全球一年1.8兆歐元經濟利益,商機龐大。

對於疫情後國際循環經濟發展趨勢,林俊旭說,有「減碳」與「循環再利用」兩大方向。台灣如何搶占這股商機?他認為,台灣的資源回收率還不錯,但有關材料資源再利用提升,沒有政策,沒有法規,沒有推力,有了循環材料卻沒去處,沒法再利用,這是問題點。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組長劉致中提到疫後重點,指歐盟在推「材料密閉循環」,使用一次性塑膠回收回來,再製成一次性塑膠,不斷循環使用。因此台灣廠商做回收材料,是否能跟上歐盟標準,是要面對的挑戰。

廣告

不過新興市場投資者聯盟高級顧問劉敬立對台灣技術很肯定,指南美洲貧窮人口在30%以上,回收處理率僅3%,而台灣在資源回收率上超過55%,有許多Know How可以幫助。建議台灣設備、科技、政策上,可以整合成一個系統或方案,由政府組織大企業,一起到南美發展比較好的國家,如智利、烏拉圭等,搶循環經濟開發商機。

專家都同意,政府在法令上的協助,是循環經濟能否成功關鍵。林俊旭表示,法規是最重要的,台灣雖然明年要推用電大戶強制10%綠電上路,但相關綠色政策仍很搖擺。 另外,循環經濟在商業應用上仍很模糊,府應該跨部門,去訂定使用循環再生材料比例。劉致中也說,面對歐盟2030年禁令,要不要對接歐盟法令,以及國內能資源整合是否進一步加強,都是政府可以著手部分。

林俊旭憂心,如果疫後這波未趕上,未來我們企業會面臨貿易障礙,將會失去競爭力,在綠色經濟市場上會更邊緣化。

對此,經濟部循環經濟推動辦公室最近一年來,密集拜會國內廠商,了解推動困難點。不少廠商反映環保署的《廢清法》與《資源回收再利用法》,對申請相關證照與建置清運處理場過於嚴格,都指向法規可以調整。

經濟部循推室官員強調,政府訂定的「循環經濟推動方案」,規畫從「綠色生產」、「綠色消費」與「回收利用」三面向著手。生產端,要在中油五輕廠址建置「循環技術暨材料創新研發專區」,目前正在籌劃溝通,研發出的新材料,可移往高雄大林蒲的「新材料循環園區」做量產。消費端,則與環保署推動一次性產品限制使用,後端回收再利用上,則朝能資源整合與產業技術發展。(新聞來源:中國時報─王玉樹/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