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選民會支持打房嗎?
【住展房屋網/台北報導】近年選戰出現了「經濟選民」一詞,意指特別著重經濟政見的投票者。以目前社會來看,大概是有產階級,或熱衷於投資的選民。然而,年輕一代將投入或甫進職場者,關心自己未來,自然也留意經濟走勢。因此,經濟選民可以說較具理性評估傾向者。
台灣數十年來投票史,一直都是政治意識形態掛帥,誰也不會否認。人類自有投票行為伊始,即免不了種種意識傾向,譬如黑白紅黃種族問題產生之形態,或地域差別,像南韓的光州,和咱們的二二八相似,有被鎮壓後的長期反感,投票傾向有異,美國南北戰爭更是明顯。
經濟來區分選票,弱勢族群和富人,對立是常態。除非候選人政見有兼顧圓滿內容,才能吸引雙方。但如今的台灣選民,只看臉孔不聽政見;光聽姓名就知道該不讓投他。何以故?所有檯面上的人,早都被貼標籤了。或黨籍,或省籍或地域,或出身或性別等等。
許多靠大眾人氣維生的運動員或演藝人員,往往不敢表態挺何立場。因擔心得罪另一半人,影響自己的前途。從這些人的表現看來,完全是經濟考量,可算貨真價實的經濟選民!此外,大老闆旺衰,伙計休戚與共,不少人即以老闆的立場為標竿,亦屬經濟選民。
卅年以來,參選議員的建商頗多,接近基層有利於購地造屋做買賣。同時可左右地方政府的建築尺度,對營運極有玏益。但近十年來已漸稀少,因建商許多為上市公司,個體戶很難抗衡;且要選上議員,靠鈔票去砸,愈來愈難了,顯然大眾投票水平,有稍提升些。
平時在台上大聲吆喝打房的官員,如果投身參選地方首長或民代,肯定得不到經濟選民的支持。多數擁有房地產者,沒有人希望打房,只不知口號亂喊,把經濟也搞衰了。誰來參選,保證落馬,別以為年輕人或無殼族會票票入匭,那些新選民只談政治不管經濟的。
把大家都搞窮似乎不等於平等,鎖國的思維便是如此。也希望未來適逢任何大選、補選,參政者與投票者皆能秉持理性的態度,以國家經濟為重,誤被意識形態左右,讓執政者挾著民意卻作出與民意向背之事才好。
新聞提供:住展房屋網www.myhousing.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