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超商狂推「小七變大七」,他們看到什麼樣的未來商機?

換日線
換日線

作者:田育瑄/踹妞 Try New!

未來學家約翰 · 奈斯比(John Naisbitt)在他的著作《大趨勢》中曾提出「高科技、高感知能力」(High tech, high touch)理論。他指出:無論科技如何發達、工具如何方便,最終所有人都會採用相同的科技,立足在同一起點──因此最後決定勝負的,是人們的思想,以及人們對他人的感知和觸動。

像是統一超商最新推出的「Simple Fit」概念店,將 7-Eleven 與統一集團旗下的康是美、Being Fit 健身房結合,就是藉由他們的市場觀察(感知),試圖整合消費者「健康、愛美、方便」等不同需求(觸動)。

「Big 7」(大七)結合「!+? CAFE RESERVE」不可思議咖啡、博客來書店、烘培麵包、糖果屋及生啤酒等 5 種複合型態,不只有趣(新鮮)、方便(一站式消費),也很有聊(話題性)。

再加上跨國合作的「可口可樂」、「海尼根」,甚至高價汽車產業的「瑪莎拉蒂品牌聯名店」,更顯見這家台灣的超商通路龍頭,正在多方探索 1+1>2 的商業效益。

而綜觀這次統一超商的轉型策略,據統一的官方說法,目的是「創造美好的真實體驗」,當中包含新鮮、娛樂、教育等軟性需求,同時「只要少了其中一項,就很難永續經營」。

「導入新科技是急不得的,你要給消費者轉換行為習慣的時間跟空間。」統一企業經營企劃部長許義雄分享。

或許很多人會懷疑,所謂「創造美好的真實體驗」,就能夠直接轉換成相對的利益嗎?統一企業這次轉型的利基點究竟何在?以下用我個人所觀察到的三個面向來看:

廣告

一、「招財貓哲學」:打造好感,貨就出的去

我們都知道日本的店舖最喜歡在櫃台邊放上一尊「招財貓」,希望可以藉此吸引客人上門消費──通常「舉右手」代表招財進寶,能夠招來錢財;「舉左手」則代表招人結緣。

而統一超商的招財貓哲學就是「雙手一起舉」,希望能兩個願望一次滿足:

像是超商提供「水電費、手機費、高鐵票、收取包裹⋯⋯」這類代收代付業務,就是統一為了引進人流所做的、第一隻「舉左手與人結緣」的招財貓。

但是他們後來發現,來繳費或領貨的,大多是來匆匆、去匆匆的過路客──雖然客人上門了,而且一進來就要找店員,但卻不一定會消費;往往達成目的後就會離開。

因此,現在 7-Eleven 希望加強「自身魅力」,引進第二隻「舉右手的招財貓」:讓消費者「因為喜歡 7-Eleven,因此常常主動到這裡停留、消費。」

比如說這次在「大七」裡設置的博客來書籍專櫃,就是「留人」的策略之一。

書籍是店家與顧客拉近距離的最佳方式之一:因為通常「想看書」的客人,是更願意(更能夠)花時間停留在店內的人──他雖然不一定會買書,但為了看書(停留時間長了),不經意的就會買杯飲料。這背後「感到安心、舒服」,才是促成消費的關鍵心裏因素。

二、「二房東哲學」:上架費用,創造巨大營收

目前統一超複合式的「新型態概念店」,可說一間比一間大間。當中最令許多人感到不解的,是在店租成本逐年提升下,擴大店面坪數、往往也就意味著租金成本提高──為什麼統一企業還敢冒著成本增加的風險,擴大店面?

其實,除了統一企業旗下的自家品牌外,所有放在便利超商架上的商品都有上架費用,而且還不便宜呢!

例如:通常廠商光是上架一個新品,就要先付給超商約 25 萬元的上架費;另外,銷售前三個月營業額中的 15% ,也會歸超商所有。

假設一個產品在超商上架,三個月內賣了 500 萬元,總上架費就是 25 萬上架費再加上 75 萬抽成,等於 100 萬元。合計要佔總營業額的 20%。

所以,雖然貨架擺得越多,看似超商所需負擔的租金與通路成本增加,但是每個貨架上的一小格空間,卻都是可以秤斤秤兩地「再出租」──在通路為王的時代,無數廠商捧著現金與產品等著交給統一,因為唯有這樣,你(消費者)才有機會看到這些產品。

簡單的說,統一超商賣的其實是你(消費者)的眼球與口袋。你的注意力與消費力,決定了廠商在統一超商上架的價格。

所以大家不妨計算一下,一個開架式的保養品區或零食櫃,有多少「格」空間可以「出租」給不同的廠商?而正是這些小空間所創造出的租金,讓統一企業可以直接在店內成為「含金量超高的二房東」。

換言之,單店面積雖然擴大、看似整體租金成本提高,但只要整合需求後的複合式單店坪效(每坪空間能創造的業績)成長,統一超商的獲利也必然跟著水漲船高。

三、「好感度哲學」:找到頻率最對的地方

為什麼在資訊傳遞如此發達的今日,仍舊會有無數「網紅」、「youtuber」、「KOL」等等可以「帶風向」的人存在?

這是因為會產生消費行為的都是「人」,單靠冰冷的數字或資訊,是無法引起我們消費的衝動和慾望的──譬如連鎖速食店的廣告,一個只有商品本身,外加一些文字和數據;另一個則是除了商品之外,還有知名「代言人」參與演出,並露出一副享受美味、樂在其中的表情。哪一個,更能引發你進店消費的慾望呢?

現在很多人沒事愛到便利商店晃晃,尤其是三更半夜時:他或許不是真的那麼餓,也不是真的那麼渴;相反的,有人前去消費的主因,或許只是單純希望可以透過「購物」這個舉動,或人與人之間簡單的一個互動,填補自己需要被關懷、被重視的需求──而這樣的需求,無法透過現在不管再先進或再「人工智慧化」的科技(例如前文中所述的「無人商店),得到相對應的滿足。

換言之,「情感層面」的訴求,一如網紅能夠「帶動消費潮流」的關鍵原因,並不在於冷靜理性的數據分析或 cp 值比較等,而在於背後消費者對品牌產生的「好感度」。

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不只統一超商有這樣的想法。誠品書店的董事長吳旻潔也表示:「人們對情感、美感、知識的需求,是(誠品)全通路策略可以攻占的市場。」

當然,除了「概念」之外,這樣的策略,也相當程度的考驗著統一企業的物流整合能量──要如何將不同類型的店面型態與消費者潛在的需求,都在 7-Eleven 這個「滿滿的大平台」上搞定,並且讓消費者有感,化為對品牌的喜好度與忠誠度?相信這絕對是統一超商接下來最重要的課題。

或許,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三思而後行」早已經來不及應付新的競爭態勢。更有效率的思考方式,反而是應該把它拆成三部曲:一思之後開始「超前佈署」;二思就要「踏出第一步」;最後一思,則是「邊做邊修正」吧!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別人恐懼我貪婪」:統一超商狂推「小七變大七」,他們看到什麼樣的未來商機?》,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別人恐懼我貪婪」:疫情之中加碼力推「實體複合店」,是台灣超商特有的風景
「便利商店文化」:引以為傲的「方便」背後,可曾想過你我失去了什麼?

作者簡介:

田育瑄,英國雪菲爾大學華語教學碩士。現於新加坡擔任教育管理與培訓主管、親子天下特約研究員,前任教英國大學與語言研究工作。分享跨國教育、職場、時事筆記與反思。人生哲學:「自信,有時候需要弄假成真」。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