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產業政策升級 稻農收益更有保障

農委會陳吉仲主委。
農委會陳吉仲主委。

     因應氣候變遷,為維護糧食安全,提高稻米產業競爭力,落實稻米產業結構調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積極辦理綠色環境給付計畫搭配稻作四選三、大區輪作等措施,有效調減稻作面積,穩定市場糧價,並增加國產雜糧供應量能。另自本(111)年第1期作起正式開辦水稻收入保險,經農糧署與農業金融局積極推動,農友投保情形踴躍,可適時降低因極端氣候引起複合性災害之風險,實質保障稻農所得。

實施稻作四選三及大區輪作,平衡稻米供需及永續農地利用

     農委會表示,近年國內水稻生產持續呈現超產情形,年超產約3萬公頃、20萬公噸糙米量,且約有4萬公頃農地長期連續種稻,不利農地永續利用,爰自110年起針對基期年農地實施「稻作四選三」措施,並自本年第2期作起,於申報時滾動檢核前3期作至少須1個期作申報其他非種稻措施,當期才能申報繳交公糧。另考量取得有機、友善耕作或產銷履歷驗證者,其耕作模式對環境友善,所以符合該等資格者,得不受限制。又為引導易缺水停灌區域調整第1期耕作模式,轉型旱作產業,推動水資源競用區大區輪作,降低水情所致農業經營風險。

     經推動後,本年第2期稻作面積預估8.1萬公頃,較正常年大幅減少約2萬公頃,全年稻作面積預估23.7萬公頃,更較正常年減少3.1萬公頃,其中多數面積已申報轉(契)作旱作物或辦理生產維護措施,除可降低病蟲危害,增加土壤肥力,亦可紓緩稻作超產情形,有助市場糧價平穩,穩定稻農收益。

廣告

積極推動轉(契)作,提升國產雜糧供應量能

     農委會進一步說明,面臨極端氣候及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全球供應鏈、俄烏戰爭引發國際局勢詭譎動盪等突發、不確定的緊急事件,亦鼓勵農友種植具潛力之進口替代作物,特別是轉(契)作雜糧,以提升國產供應量能。

     該會補充,本年放寬特定農業區及一般農業區之農牧用地,種植硬質玉米及青割玉米亦得申領契作獎勵金,並輔以協助農友購置生產所需之機械及乾燥倉儲設備,及媒合大專業農及農會承租休耕地轉作硬質玉米,種植面積預估從去(110)年之1.5萬公頃成長至2.1萬公頃,增加6,000公頃,青割玉米亦從去年0.89萬公頃成長至1.0萬頃,增加1,100公頃;大豆透過大糧倉計畫強化產銷鏈結及推動學童營養午餐每月增喝一次豆奶,本年度增加種植面積超過1,200公頃,全年達0.59萬公頃;契作高粱在積極媒合金酒公司與臺灣集團產區農會合作下,種植面積亦從去年約100公頃成長至本年1,000餘公頃。

111年第1期作保險理賠金額約4.38億元,理賠率達222%

     農委會近年積極推動農業保險,規劃由保險制度承擔天災造成之生產風險,並擴大保障範圍,包含由極端氣候引起複合性疫病、蟲害等災害。該會表示,自本年第1期作起正式開辦水稻收入保險,獲得農民大力支持,投保件數達19.4萬件、投保面積15萬公頃,投保率達85%;部分地區因出穗時遇梅雨,稻穗感染稻熱病致空包彈,影響水稻收成產量;經核算推估應理賠約4.38億元,為保費收入1.97億元之222%,農委會已促請農險基金啟動理賠,讓農民的損失可以儘速得到補償,填補營農損失。

     農委會強調,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日趨嚴重,致災減產態樣多元,為協助農民分散營農風險,近年來致力推動農業保險,目前已開發26種品項、40張保單,第2期作水稻收入保險投保期限至8月31日,請農民把握時效踴躍投保,營農生活更有保障。

     目前國際情勢嚴峻,影響重要穀物、糧食等農產品正常貿易,造成國際糧食供應短缺及糧價上揚情形。農委會強調,將加速稻米產業結構調整,提升國內糧食供應,並積極推動農業保險,全方位確保農民收益。

(資料來源:農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