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工研院辦科技業研討會 聚焦3大戰略方向
【時報記者林資傑台北報導】工研院日前舉辦「2025全球科技產業競局之趨勢與挑戰系列研討會」,聚焦半導體策略定位、電子零組件商機、量子科技供應鏈布局三大主題,剖析全球產業變局下臺灣的機會與挑戰,吸引近500位學研專家與業者參與。
工研院表示,在全球科技快速變革與供應鏈重組的關鍵時刻,面對關稅政策變化、地緣政治升溫與科技競爭加劇,臺灣須強化產業韌性,積極布局前瞻科技,掌握下一波全球發展主導權。
AI應用推升終端升級與運算需求,帶動半導體技術與市場再創高峰。工研院預估2025年全球半導體市場將達7009億美元、年增11.2%。台灣方面,AI相關應用將推升IC製造與封測稼動率,預估全年產值將達6兆3313億元、年增19.1%,展現強勁動能。
然而,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推動新一輪關稅政策及相關措施,對國際貿易局勢與供應鏈穩定性帶來高度不確定性,且全球半導體業正加速邁向區域化與多點配置發展,工研院建議,台灣半導體業者須密切關注政策變化帶來的衝擊,並及時調整應對策略。
而2025年CES與COMPUTEX分以「Dive In」與「AI NEXT」為主題,預示AI人工智慧技術正全面融入生活應用,並驅動晶片與終端裝置創新。同時,生成式AI技術算力門檻降低,開源與輕量化模型使智慧手機、PC等設備皆可搭載AI,帶動台灣IC設計業需求上升。
工研院預估,2025年台灣IC設計業產值將較2024年成長達13.9%,並指出邊緣AI的普及不僅鞏固台灣晶片業者既有優勢,也將催生更多創新應用與服務,讓晶片與硬體機會真正遍地開花。
為因應AI模型規模快速擴張與數據中心高速運算需求,共同封裝光學(CPO)技術成為產業焦點,可將光引擎與晶片封裝整合,顯著降低傳輸損耗。工研院預估,隨著矽光子交換器導入量產,CPO市場規模至2029年將達4750萬美元,較2024年成長逾4倍。
對應異質整合需求,2.5D/3D封裝與矽穿孔(TSV)等先進封裝技術將加速應用,工研院預估,全球先進封裝市場至2029年將達671.9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10.8%,台灣具備晶圓製程、封裝與矽光子整合優勢,未來有機會成為CPO全球技術落地的核心基地。
而隨著量子科技崛起,工研院呼籲台灣應結合半導體與資通訊(ICT)優勢,發展混合式量子運算、低溫控制元件與加密通訊等利基應用,並積極推動國際合作與人才培育,加速建構在地量子科技創新生態系,搶占未來全球科技競爭的關鍵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