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銀行破產潮 會衍生成2008金融危機嗎?

最近,主要為美國科技、新創產業提供金融與融資服務的矽谷銀行集團(SVB),因融資失敗,拋售債券籌錢引發虧損,爆出流動性危機,宣佈破產,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也被任命為接管人,正式由政府部門接手存戶存款,以防出現公眾恐慌。

SVB週五股價暴跌後,已暫停交易且被監管機構關閉,從股價來看,這次熊市跌幅高達86%,已經超過2008年金融危機跌幅的83%,更有專家擔心會掀起骨牌效應,其他銀行是否也會受到衝擊?會不會成為一次新的雷曼危機?

資料來源:Investment.com
資料來源:Investment.com

事實上,矽谷銀行規模不算小,這家銀行位於美國的科技中心矽谷,也曾經為臉書、推特等多家新創公司提供融資,它在2022年年底資產,超過2000億美元,儲蓄規模超過1700億美元,在創投界算是實力不小。然而,如此大的銀行,上週仍遭大量儲戶擠兌,引發破產危機。

目前發生擠兌的原因,除了存款增長乏力、呆帳增加,這種景氣性因子外,最根本的原因是,矽谷銀行有將近一半的資產,投在了美國國債等長期債券,過去一年的債券熊市,使其虧損金額達到警戒線。

過去一段時間,美國公債殖利率線性上漲,2年期國債殖利率現在已經達到5%,利率暴漲使債券價格大跌,矽谷銀行的未實現淨虧損,在2022年底飆升到了160億美元。

過去兩年,全球投行在債券部位的資產減損都很嚴重,比如台灣壽險業,去年資產減損接近五成,照理來說,只要持有這些債券到期,這種未實現虧損影響不大。

資料來源:Zerohedge
資料來源:Zerohedge

問題是,SVB不僅對加息預期完全沒有,公關處理能力也極差無比,一般的CEO在這種時候為了防止擠兌,肯定是強裝鎮定,然後宣佈「我們沒問題」,然而,SVB卻主動聯繫客戶,讓他們不要取款,把自己的困難完全暴露,隨後訊息流出,形成擠兌。

廣告

本來這些未實現損益狀況沒這麼嚴重,但當市場出現擠兌,這些債券的存款被提取,那就會迫使SVB真實持有的債券被出售。

舉例來說,假設他們以8000億美元的價格出售1兆債券時,真實損失就實現了,因此,1兆美元的資產消失了,他們只得到了8000億美元。在這個例子中,每提取8000億美元,就會導致2000億美元的損失,當提取到一定程度,SVB就被迫宣佈破產。

矽谷銀行倒閉後,市場最關心的,是矽谷銀行到底只是個案,還是其問題在美國金融系統中普遍存在,從而會有更多的危機?

我認為,SVB跟2008年金融海嘯,最大差別在於,SVB是流動性危機,是由內部資產減損過猛所致。2008年是一堆貸款企業破產,導致銀行資不抵債跟著破產,兩種風險大不相同,這次是SVB決策層動作太慢,也沒給自己爭取多點時間,嘗試著把自己賣出去,導致存戶全跑光。

事實上,從四大銀行呆帳損失觀察,現在僅僅就是回到疫情前水準,遠遠低於2020年與2008年,未實現虧損的部分雖然創高,但這是貨幣寬鬆所致,錢變多了、資產膨脹了,虧損金額當然也跟著上升。

資料來源:Zerohedge
資料來源:Zeroh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