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春天/嚴長壽:從教育做起,三個「不一樣」創建文明台灣!

4月17日,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舉辦「開拓者—知識春天饗宴」,「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帶來專題演講,分享對台灣教育的三大提點,闡述「我所嚮往的生活文明」。

面對愈來愈對立的國際世界、差距愈來愈大的貧富社會,以及新冠肺炎下帶來的「極權有效率」與「民主無效率」的社會爭辯,嚴長壽提醒,社會的文明發展,是大家在科技發展、經濟富足、教育完善的過程中,不斷走向更「利他」的集體共好。

但在新冠疫情發生、中美政治角力的這兩年間,國際與台灣的社會,卻愈來愈走向「公開的利己主義」。

「我看到文明正在倒退!」嚴長壽憂心忡忡地說。

疫後「文明倒退」三大跡象

嚴長壽首先點出,目前國際與台灣正面臨三大文明倒退的跡象。

第一是「國際對立」

嚴長壽曾被許多國內政黨邀請去內部演講,他都會分享「所羅門王的審判」的故事,兩位婦女爭搶一個小孩,雙方堅不放手。所羅門王於是判決「那就拿刀把小孩分成兩半,一人一半」,其中一位說好,另一位則立刻放棄,寧可退讓也不願孩子因此失去性命。後者,才是真正的母親。

嚴長壽提醒,許多時候,主政者卻是採取挑釁的心態,去主動挑起對立,或許可以因此自己得利,但造成的社會、國際對立,只會讓地球造成毀滅、台灣失去未來。

第二是「貧富差距」

嚴長壽用一個讓人震驚的數字說明:去年調查中,有43%的美國人認同美國應該轉型成為「社會主義國家」,是史上比例最高的一次!過去這個數字從來沒有超過25%。連被全球視為「民主國家」代表的美國,都有這麼多人開始認同社會主義,這就代表著社會貧富不均的問題有多嚴重!

廣告

嚴長壽提醒,如果社會還是一味地認為窮人是因為自己不夠努力,而忽略了許多有錢人一出生就擁有非常多資源,而窮人卻怎麼努力都很難翻轉自己的位置,貧富差距終將會透過政治甚至戰爭做出反撲。

嚴長壽點出疫後「文明倒退」三大跡象。池孟諭攝
嚴長壽點出疫後「文明倒退」三大跡象。池孟諭攝

嚴長壽點出疫後「文明倒退」三大跡象。池孟諭攝

第三是「威權迷思」

疫情發生後,嚴長壽發現很多人看到威權國家一聲令下,人民便徹底遵循防疫措施,不像民主國家大家各有意見,反而造成防疫沒效率。認為威權社會可以更有效解決問題,比民主更好。

嚴長壽認為,這是一種疫情恐慌下所帶來的錯覺,民主從來就不簡單。希望改變社會問題,不要期待只是等待問題會自動改變,必須挺身而出,射出一個方向,引領大家讓改變發生。

嚴長壽:三個「不一樣」創造正向改變

目前因為對立、貧富、疫情等社會巨變下,社會變得愈來愈自私利己,這種文明退步的現象,嚴長壽認為想要扭轉,就必須從「教育」著手,「教育,必須不一樣!」

嚴長壽提出三大教育改變的落實點:

第一是「先學會做人」

民主之所以不易,就是在於不是一個口號、一個方法就可以解決問題,關鍵是每個人都能自我意識到「我可以做出改變」,進而帶動整個社會的向上提升。

很多台灣人以為,當社會從「威權」轉變「民主」,就是原本政府手上的權力,轉到人民手上,其實並不是。

在政府與人民之間,還有一層「民意代表」「立法委員」,但他們是真的代表人民的聲音?還是只是一小撮他們有關的人的利益?每個人先意識到自己對於改變的責任與能力,才能不會變成別人利用的棋子。

第二是「生活的能力」

嚴長壽看見,過去的學校教育,只教學生「知識」,但卻沒有教導他們怎麼面對壓力、思考未來,怎麼在社會中找到自己願意投入的領域。

嚴長壽在台東所辦的均一實驗中學,每個學生都要學會上山下海,去體驗各種課本知識外的活動,就是為了幫孩子找出興趣所在,體會怎麼和自己對話,才能在變動社會中,找到自己與自己相處的能力。

過去的學校教育,只教學生「知識」,但卻沒有教導他們怎麼面對壓力、思考未來。蘇義傑攝
過去的學校教育,只教學生「知識」,但卻沒有教導他們怎麼面對壓力、思考未來。蘇義傑攝

過去的學校教育,只教學生「知識」,但卻沒有教導他們怎麼面對壓力、思考未來。蘇義傑攝

第三是「做事的能力」

當前社會問題不是一門學問就能解決,而是需要多元能力的整合。

嚴長壽以美國史丹福大學提出的「史丹福2025」為例,未來的教育,不應該只是一段時間密集修課然後畢業,而是進入學校後,先修習6~18個月的基本課程後,進入社會,理解自己適合什麼領域、需要補足什麼能力,確認後再回到學校,鎖定方向、完成課業。工作後,也可以因為能力需求再度回到學校進修。

嚴長壽強調,做事的能力不是學會某個單一技能,而是在多元經驗後,想像未來的可能,做出完整的選擇,成為整合型的問題解決者。

「文明是我們唯一可以看到的未來!」嚴長壽強調,台灣因為地緣因素,站在戰爭的十字路口上,台灣必須看重自己擁有的文明,並展示給全世界,才能邁向文明與和平的未來,「從教育做起,當所有人學會做人、生活與做事的能力,就能成為整個社會一起改變的力量。」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