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李登輝一句話,意外為台灣打下防疫基礎?

這半年來,全世界和新冠病毒搏鬥,前總統李登輝也在病榻掙扎。其實告別人世的他,當年曾說過一句話,意外為台灣防疫奠下良好基礎。

前總統李登輝730病逝台北榮總,隔天舉行的「新冠病毒政策對應研討會」,出席的講者紛紛致敬李前總統,感念他生前致力推動台灣社會民主轉型,更成功落實全民健保,對台灣醫療的貢獻 

研討會一開場,陽明大學校長郭旭崧便娓娓道出李前總統故事。當時是台海緊張氣氛逐漸高漲的1994年,也是全民健保輿論沸騰的一年。民眾施壓李前總統盡速推動全民皆受用的保險;但另一頭,醫界卻持保守態度認為此事宜再研議。 

「我會勸醫界犧牲一點,」李前總統向長期幕僚、時任國安會副祕書長張榮豐說道。從那之後,全民健保如期推動,於該年7月完成立法,隔年3月正式實施,自此開創台灣超過20年的健保奇蹟。 

團結台灣,李前總統有功

「全世界都在問,台灣防疫為什麼能成功,全民健保長年的奠基,功不可沒郭旭崧表示,一張健保卡,背後是整完整的健康基礎建設口罩實名制、旅遊史記、個人健康數據的整合,都要歸功於台灣完善的健保制度。 

此次防疫期間,扮演幕後功臣的前副總統陳建仁也表示,新冠肺炎是這個時代最大的挑戰之一,而台灣能有效對抗的有效武器,就是民主體制中所蘊含的資訊開放、公眾信任。 

陳建仁強調,若無李前總統以降的民主化,與自由開放的社會風氣,台灣社會恐怕也難以團結。他總結,唯有奠基在這片信任的團結的沃土上,「審慎以對、迅速應變、超前部屬」的防疫模式,才得以在台灣實行。 

陳建仁強調,若無李前總統以降的民主化,與自由開放的社會風氣,台灣社會恐怕也難以團結防疫。
陳建仁強調,若無李前總統以降的民主化,與自由開放的社會風氣,台灣社會恐怕也難以團結防疫。

陳建仁強調,若無李前總統以降的民主化,與自由開放的社會風氣,台灣社會恐怕也難以團結防疫。

廣告


防堵第二波疫情,陳建仁倡「定點式(POC)快篩」

面對武漢肺炎在全球持續掀起第二波疫情,陳建仁也指出:「台灣當然也會有第二波疫情。」 

他進一步分析,由於第一波防疫的成功,台灣至今仍是一個低集免疫力的國家,在疫苗研發成功前,永遠提高警覺;同時,台灣也是一個依賴國際貿易的國家,包括台商、新移民、境外勞動力,都將成為台灣疫情的隱憂。 

此外,隨著秋季的到來,新一波的季節性流感,也將成為國內防疫的一大壓力。因為,一般流感的徵狀與新冠肺炎類似,一線的醫藥人員若無法快速進行快篩查驗病症,恐造成CDC的防疫努力虧一 

至於公眾議論許久的「普篩」議題,陳建仁坦言,台灣當前並不適合普篩。 

「如果普篩,即使只有1%的誤差率,那就會多出23萬的確診人數,要怎麼處理?要隔離14天嗎?」陳建仁解釋,不論是抗體快篩或是PCR病毒篩檢,準確率都無法到100%,強制全國普篩意義不大。 

雖然普篩沒必要,但「定點式(POC)快篩」,卻是陳建仁心目中的可行方向。 

透過在各醫院或學校單位設置定點照護POC終端機,即可在短時間內確定有無確診。此方法既可達到對群聚場所的管控,又無須投入大成本。 

對於未來新冠肺炎的防疫模式,陳建仁表示,病毒無國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單獨對抗新冠肺炎,公開透明的疫情,才能確保合作抗疫;借助ICTAI科技分析全球數據,才更有機會快速研發出抗病毒藥物和疫苗。 

在解藥尚未面市之前曾受梵蒂岡教廷聖騎士陳建仁笑說,瘟疫的進程,亦人心蛻變的歷程人們將從初始的驚慌、抗拒到開始學習分辨訊息、意識自身力量最終,才有可能理解,要透過「愛人愛己」才能在瘟疫中重拾希望。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