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新挑戰:ESG、減碳再適應

國際局勢和大陸經濟的驟變,「走」或「不走」?正考驗著大陸台商。「走」,得重新另闢戰場;「不走」,迎面而來的將是環保、公司治理和社會責任等新課題。

2020年9月22日,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大會中宣布,大陸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並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隨著雙碳目標、十四五規劃等頂層設計出爐,各部委也紛紛提出減碳相關政策。

然而,當政策落實到地方政府、資本市場時,對深耕當地的台商而言,首當其衝的是資訊揭露上遭遇相當大的挑戰。由於大陸幅員廣闊,不僅大陸的各證券交易所(上交所、深交所、港交所)規範不同,台商設廠的所在地也有各自的規範,且規範差異性很大。

因此,台商製作CSR或ESG報告時,往往須針對當地情況客製化,無法一體適用。

在碳盤查(即統計所有活動中產生的碳足跡)方面,以水泥業為例,如何計算水泥熟料的碳排放,要計算哪些項目?可以排除哪些製程?大陸各省標準就相當不一致。

因此,在數據彙整過程中,台商必須要準備兩套數字:當地規範的數字,以及綜合在整體報告中的數字。因為A地+B地若是兩套標準,數據就無法直接相加,必須經過調整,台商要有自己的一套標準來加總各地數字與績效。

上述過程非常複雜,必須逐一釐清各項標準的差異才能執行,這也是台商的痛點所在。

針對各地政策法規不同,所導致龐雜的資訊難題,該如何克服?兩岸ESG模範生—台達中國大陸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執行主席吳美慧表示,上海總部會優先關注有設廠的幾個省,他們的法規變化,同時和實際負責執行減碳的廠務同仁,密切合作、討論。她說,若內部討論真的找不到解方,就會諮詢外部顧問公司或專家,從法規面、執行面、政策面提供建議,但的確很多法規各自獨立,這部分,就由各廠來主導。

至於缺乏資源的中小型台商,要如何跨越資訊鴻溝?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永續發展服務副總經理張嘉宏建議,中小企業不妨採取聯盟或加入產業公協會等方式,快速聚焦兩岸三地不同的標準與要求。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台泥認購飛宏私募 攻儲能
金管會明年金檢 聚焦三重點
基金定期定額 出現品牌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