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解析-關稅風暴下 為何中國股市長期仍值得青睞?
儘管中國的企業成美國關稅的主要目標,中美兩國各自祭出一連串對等關稅,短期可能削弱中國出口收入,但隨著中國經濟逐漸轉向由內需驅動,加上對美國貿易的依賴程度持續降低,關稅的長期衝擊可望逐步下降。
上述現象有利於中國A股長期發展。相較於成熟市場股市,中國A股的投資價值持續具吸引力,且能夠發揮分散風險的作用。隨著中國刺激政策即將出爐,加上中國在全球貿易的版圖逐漸轉變,中國企業或許有機會化解美國帶來的潛在考驗。
中國市場為何長期而言可相對展現韌性?原因在於,中國的總體經濟與企業基本面都具備因應能力。在「川普1.0」時期,中國企業便已謹慎調整營運,降低關稅衝擊。影響所及,身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近年貿易態勢已出現重大轉變,對美國市場的依賴程度降低。
截至1月30日,據MSCI市值加權平均,中國企業只有5%營收來自於美國市場,降至歷史低點;反觀其他市場對美國的營收曝險仍高,台灣達45%,南韓達28%,日本則為24%,因此中美關稅戰對中國的威脅相對小很多。
中國政府近來密切關注貿易環境變動。人行預期美國加徵關稅已有一段時間,並低調部署對策以減輕潛在衝擊。事實上,決策機關可能已事先預留部分刺激措施,因此中國目前仍有餘裕推出大規模寬鬆或財政支出,主要目的在於推動消費力道,因民生消費是中國經濟穩定的關鍵支柱。
中國消費者的儲蓄率偏高。政府支出與降息措施有機會能推升中國股市,尤其是境內股票。自2005年以來的五次刺激/寬鬆周期中,就有三次帶動股市走揚。
大多數中國上市企業主要聚焦國內市場,對他們而言,貿易戰不至於改變營運節奏。雖然出口放緩的影響確實存在,但衝擊並不均勻分布,預料受創最重的地區也將獲得政策挹注。
中國A股近年波動劇烈,是市場常態。但即使在當前高度緊張的情勢中,機會仍浮現。中國非核心消費與金融類股的品質持續優異,且價格合理。相較之下,有些產業對美國市場曝險較高,短期恐將面臨更多關稅衝擊,包括家電製造商、微晶片與科技硬體製造商(假設豁免未延續),以及汽車零組件、鋼鐵與藥品供應商。
然而,部分企業相對不受影響,中國電動車就是最好的例子,可以幾乎完全不依賴美國消費者,而轉向其他市場尋求成長機會。另一方面,中國對美國企業祭出報復性關稅,部分中國企業亦是受惠者。隨著中國消費者的偏好從美國產品轉向國產品牌,這些中國企業的市占率可望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