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木科技玻璃轉型 華麗翻身

生木科技玻璃董事長蔡宗武(右)與生木科技玻璃總經理蔡志鴻(左)父子攜手推動台灣玻璃製造數位化、智能化。圖/蔡淑芬
生木科技玻璃董事長蔡宗武(右)與生木科技玻璃總經理蔡志鴻(左)父子攜手推動台灣玻璃製造數位化、智能化。圖/蔡淑芬

總能把「危機當轉機」的生木科技玻璃董事長蔡宗武,他把握三次危機進行變革,加大投資建廠,讓身處被喻為夕陽產業的生木玻璃沒有被時代淘汰,反而從一家十餘人的小型企業擴大升級到目前有3千多坪廠房設備及120位員工的中型企業,近期更把握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推出「中小企業加速投資行動方案」,申請該計畫並斥資5億元加蓋新廠與推動數位轉型。

台灣曾是全球玻璃的重要生產基地,隨著中國大陸崛起競爭,台灣玻璃業在1990年代紛紛外移,在那個年代也適逢台灣房地產走下坡,玻璃需求下降。從國小開始就已跟著父親從事玻璃製造銷售的蔡宗武,不畏市場逆風,1995年時,事業上第一次大膽斥資在高雄仁武買下廠房。

2008年金融海嘯,全球景氣再度陷入低谷,蔡宗武再次把握機會,向台糖租下生木現址3千多坪土地,建置機械化廠房和太陽能發電設備。

2020年疫情發生,蔡宗武發動第三波轉型,決定為工廠再次升級。蔡宗武說,每次經濟危機時,看準政府利多政策,生木就加快投資,徹底實現「危機即為轉機」。

有別於其它同業,不是關廠就是外移,生木留在台灣深耕,投入藝術玻璃、平板強化及彎曲強化玻璃、膠合玻璃、數位彩釉玻璃、複層玻璃等品項。

蔡宗武說,看著傳統玻璃技藝消失,不免惆悵,當年即希望留在台灣,為玻璃這個行業多做些什麼。

為了在夕陽的玻璃產業存活下去,蔡宗武從買車中學到「豐田式管理」精神,生木不斷購買最先進機器設備,也啟動數位轉型。生木科技玻璃總經理蔡志鴻說,以前認為我們是傳統產業怎麼數位轉型,透過參與政府計畫,觀摩其它科技業做法,深覺數據與系統整合很重要。他指出,生木提供玻璃品項多,未數位化前都得靠人工撿料切割,隨著廠內外籍員工增多,溝通成問題,影響效率與準確性,導入數位化後,透過電腦代號派料,就可以正確傳達需求品項與切割尺寸,降低切割錯誤率。

生木透過申請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中小企業加速投資行動方案」,執行單位中國生產力中心幫助第三波轉型,一方面保留傳統玻璃工藝;一方面提升市場地位與競爭力,實現「守舊與革新」的企業文化。(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廣告)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2022財稅四新制 綜所稅最有感
廣達擴產 加碼美國投資
美光業績報喜 歐美股油價齊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