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觀察-金融業打詐招招出擊

隨著科技迅速發展,詐騙手法日新月異,令人防不勝防。根據165打詐儀表板統計,國內過去半年遭詐財損金額高達725億元,平均每天被騙走4億元。防詐得從阻斷金流源頭做起,有鑑於此,金融業者近來不斷出招,從暫停非實名制平台廣告、短碼簡訊到成立金融與科技反詐騙大聯盟,展現打詐決心,未來成效如何仍待觀察,反倒是愈來愈嚴格的規範,也導致愈來愈多的民怨。

詐騙集團手法愈來愈多樣化,以往多利用電話假冒政府機關或金融機構,聲稱受害者涉及非法活動,要求提供個人資料或進行金錢交易,導致個資外洩或財產損失,如今LINE、WhatsApp、Facebook、YouTube等通訊軟體、社群平台發達,不少詐團假冒官方帳號,透過釣魚連結,要求使用者點擊進行驗證,進而竊取帳號行騙,或是年年蟬聯財損金額最高的假投資真詐騙。

針對日益猖獗的詐騙行為,金融業者積極以多種措施應對,九大公股銀行及部分民營銀行去年底宣布全面暫停於非實名制平台投放廣告,旨在減少詐騙訊息的傳播渠道;有銀行日前導入專屬簡訊短碼,希望提高民眾對於訊息的辨識度和可靠性;多家銀行也陸續宣布調整轉帳限額、約定帳戶轉帳延後生效等。

公股銀更在1月底串聯LINE台灣、台灣微軟等8家科技業者,共組金融與科技反詐騙大聯盟,首要工作目標包括分析詐騙與被害人態樣、開發金融詐騙實時警示系統等,以提升反詐騙效率。

金融業者採取的種種反詐措施,確實減少了詐騙訊息的傳播渠道,不過,詐騙集團不斷創新手法,僅依靠這些措施可能難以全面遏制詐騙行為。

金融與科技反詐騙大聯盟的成立,展示了金融業與科技業合作打擊詐騙的決心,透過整合雙方資源,特別是在AI技術的應用上,有望提高詐騙行為的識別和預警能力,但實際成效仍有待觀察,關鍵在於各方能否有效協同,並持續更新技術,以應對不斷變化的詐騙手法。

同時民眾自身也需要提高警惕,增強防詐意識,當接收到可疑訊息時,應保持謹慎,避免隨意點擊不明連結或提供個人資訊,才能在這場與詐騙的鬥爭中取得長期勝利。

銀行業者為保護客戶資產,採取多項防詐措施,立意極其正面,但在實施過程中,一直以來也伴隨著擾民的怨言。例如轉帳受到金額限制、開戶審核過於嚴格、約定轉帳生效日拉太長等。尤其去年常見詐騙關鍵字的「買黃金」、「裝潢」、「投資」等,民眾到銀行辦理相關提款時,一定會被行員「特別關切」,要求客戶提供更多資訊或進行額外驗證,甚至發生過當場起爭執的不愉快。

因此,如何在全民打詐、嚴防詐騙執行時,不要造成真正辦理需求的客戶流程上延誤與不便,就看各銀行如何優化打詐,不斷提升第一線行員的辨識功力,兼顧防詐且不擾民。另外,金融業者與科技業者合作打詐是必要且積極的舉措,但詐騙手法不斷翻新,境外平台能否在台落地,銀行防範詐騙同時,也考驗如何在安全與便利間取得平衡,減少對客戶正常交易的干擾,凸顯出未來反詐騙工作,仍面臨諸多挑戰,現在可說只是打作長期作戰的第一戰而已。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投資台灣3大方案延長三年 政院今拍板
看好經濟復甦不受疫情影響 澳洲央行最快明年2月 QE退場
台股基金夯 19檔淨值破百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