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教授抓住市場痛點 從服務跨到自有品牌 明遠精密聚焦維修力 讓應材主動敲門
根據《財訊》雙週刊報導,明遠靠半導體前段製程設備關鍵子系統維修服務起家,也發展出自有品牌與二手備品買賣和技術服務;憑藉著技術實力解決不少業界難題,成為世界半導體大廠的重要合作夥伴。
作者:財訊雙週刊/林苑卿
「每1年應材(Applied Materials)舉辦的供應商大會,針對重要供應商都採1對1(洽談),我們這麼小的公司居然也是1對1!」半導體設備商明遠精密董事長寇崇善接受《財訊》採訪時,流露出引以為傲的心情。
ETO轉機納入客戶供應鏈
明遠是半導體設備業界的後起之秀,但它不僅是國內少數能切入前段製程的設備業者,長期合作的客戶更都是如全球半導體設備龍頭應材、全球晶圓代工大廠等大咖。它是如何以小蝦米之姿,擄獲這些世界半導體大廠的目光?
時序要回到1991年,寇崇善剛取得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電機博士學位回國,在清大物理系任教期間,有很多機會接觸工研院和半導體業者,發現業界有不少無法解決的痛點,於是決定自行創業。不過,考量到新創公司要以自有品牌進入半導體設備市場,恐怕難以存活,因此2010年創立明遠,延攬清大物理系博士班學生潘彥儒、曾信華等技術班底,初期是先從門檻比較高的前段半導體製程設備維修切入,目的是讓國際大廠認識明遠。
由於全球晶圓代工大廠為了提高管理績效,已經不願意再接受新的供應鏈廠商,直到一台八吋製程的老舊設備帶來了轉機。
當年,全球晶圓代工大廠1台8吋的老舊機台電源系統ETO(頻率產生器)故障需要維修,但懂這類機台的技術人員很少,因為大多數的技術人力都把重心放在更先進的12吋設備。根據《財訊》雙週刊報導,後來有人推薦明遠,明遠工程處副總潘彥儒親自捲起袖子動手解決了問題,「他們就主動幫我們申請Vender Code(供應商代碼),成為合格供應商。」寇崇善說。
可是,全球晶圓代工大廠申請成為合格供應商,還要經過至少半年的認證,這代表會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沒有收入,創業初期募得的1000多萬元就這樣很快地燒光了,當時高階主管有長達數月都沒有領薪。「常常晚上看報表的時候膽戰心驚,但是白天到公司卻又很高興看到團隊的技術又有了突破。」寇崇善坦言,那段日子壓力真的很大。
所幸,當年寇崇善遇到了兩位貴人,一位是他的夫人、安謀(Arm)台灣公關總監馬薏明先借了他一筆錢度過難關;另一位則是國內一家大型二手設備商負責人,相中明遠的潛力也出手投資,還把旗下二手設備的維修交給明遠負責。
有了周轉資金的及時雨,明遠更加戮力做最擅長的事—協助客戶維修,再從中找商機。例如8吋製程機台的ETO,已經是非常老舊的系統,但明遠在替客戶的維修過程中,深諳這個電源系統與製程的連結性,因此每當客戶又陷入當機窘境,都只能先找明遠。
甚至,由於8吋製程是不能變更的,設備商若要更新系統必須非常熟稔客戶製程,才可知道故障時要如何調節;而這個被視為設備商的進入障礙,更成為明遠以自有品牌成功打入全球晶圓代工大廠的破口。
從維修找到發展品牌機會
明遠在技術長曾信華帶領之下,嘗試開發自有品牌的半導體射頻電源系統ACME,與國際大廠競爭這個舊系統更換為迭代的新系統市場。結果初試啼聲也帶來了亮眼的成果,如今這套系統在日本、美國、中國及台灣總計已銷售逾兩百套。
此外,隨著IC朝向微小化、結構複雜化的方向演進,薄膜製程技術ALD(原子層沉積)也逐步取代傳統PVD(物理氣相沉積)、CVD(化學氣相沉積)製程,成為市場主流。而《財訊》雙週刊也發現,這個製程中需要臭氧當作製程氣體,很仰賴關鍵全新的臭氧產生器,明遠團隊便成為當時全球唯一可以維修臭氧產生器的廠商。
而這個技術更吸引應材主動要求拜訪,光是焊接技術就讓這家國際大廠的技術高層印象深刻。後來,明遠也開發出自有品牌的臭氧供應系統AOS,已出貨累積30套,成為應材子系統的供應商之一。
寇崇善強調,因為明遠很小,所以更要用深厚的技術讓世界看見。從創立初期機台維修起家,到後來發展半導體關鍵設備中的自有品牌子系統,接下來還將響應ESG和地緣政治風險升溫推出,將二手設備的子系統維修好當作客戶備品,延續小而精的發展策略。…(本文出自《財訊》雙週刊731期)
更多財訊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