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貝弗里奇曲線

消失的貝弗里奇曲線圖╱本報資料照片
消失的貝弗里奇曲線圖╱本報資料照片

國發會2021年公布未來三年(2022~2023)重點產業人才供需推估,以AI應用服務、離岸風力發電及IC設計等三產業「新增人力需求占比」居前三名,其人才需求最為迫切,另在廠商所列的118項職類需求裡,五成以上為數位人才,顯示數位人才需求強勁。

■依勞動部2020年職類別薪資調查,主管及監督人員每月經常性薪資平均為76,373元,專業人員58,040元,技術員44,644元,而依主計總處2021年的調查上述這三個釋出職缺的最低僱用經常性薪資依序是53,240元、44,770元、32,804元。兩者差距有三、四成之多。

自古以來,物理學家致力於自然宇宙的探索,而經濟學家則記錄市場運行的法則,1958年菲利浦尋獲失業與通膨互抵的規律,畫出了著名的菲利浦曲線(Phillips curve),隨後歐肯發現GDP成長率與失業率的反向關係,也發表了歐肯法則(Okun's law),此外為解釋調降稅率可以增加稅收,拉弗爾更神來一筆的繪出拉弗爾曲線(Laffer curve)。

1940年英國經濟學家貝弗里奇(William Beveridge)觀察勞動市場的時間數列,同樣也發現了一個法則,那就是失業率與缺工率穩定的抵換關係,哪一年缺工率升高則失業率就會降低,反之亦然。

在座標平面,以缺工率為縱軸,失業率為橫軸,將各時期時間數列逐一標示,連起來便是一條由左上方向右下方延伸,凸向原點的曲線,此即貝弗里奇曲線。其實,貝弗里奇曲線的邏輯很簡單,當景氣變好,工作機會就會增加,缺工率隨之升高,這時會有更多人找到工作,如此一來失業率自然就會降下來。

廣告

根據經濟學者實證1970~1990年美、歐的貝弗里奇曲線,美國、瑞典符合此一法則,缺工與失業彼長則此消,彼消則此長,但法國、英國及比利時則有失業率扶搖直上,缺工率卻文風未動的反常情況,之所以如此,有四種可能:第一、勞動市場效率不佳,求職者不知何處有工作,求才者不知何處有人才。

第二、有工作機會的城鎮在東邊,而尋職者住在遙遠的西邊。

第三、所釋出的職缺工資太低,無法吸引人。

第四、產業結構改變,以致企業所釋出的職缺與失業者的專長,風馬牛不相及。

近年台灣缺工率與失業率同步上揚,和當年英、法雷同,不過台灣不像英、法幅員如此遼闊,因此這一背離貝弗里奇法則的現象不太可能是因為工作機會在北部,失業人口在南部造成的,也不太可能是就業消息不暢通所致,最可能的原因就是失業者的專長不符產業所釋出的職缺,再者就是工資給的實在太低。

主計總處20年前的研究曾發現,廠商釋出的職缺之所以乏人問津,薪水低於行情是重要原因,時至今日也許會有些變化,惟以逐利的人性估計,變化不會太大。以日前甫公布的數字觀察,2021年各業釋出職缺的最低經常性薪資,主管職5.3萬元,專業人員4.5萬元,均較行情7.6萬元、5.8萬元有不小的差距,其餘各職類人員的情況亦然,如此而缺工乏人問津,理之必然也。

讓我們勞動市場背離貝弗里奇法則的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產業結構的變化,依國發會調查推估,隨著新興產業的出現,台灣人力供給已追不上人力需求,僅AI應用服務、離岸風力發電及IC設計等三產業人力需求占比(新增人力需求占該業僱用人數)即高達13.9%、13.7%、11.7%,如此看來,除非高教體系所培養的人力能追上產業需求,否則失業的將繼續失業,缺工的也將繼續缺工,貝弗里奇曲線離原點恐怕會愈來愈遠。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投信拚作帳 五檔最愛買
遠傳成立5G元宇宙加速器
hold不住!最賣進口車也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