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浩農專欄-當《交易的藝術》撞上地緣政治 ─川普談判術的現實考驗

2018年,當川普總統首次對中國大陸商品祭出關稅的鐵拳,不僅標誌著一場激烈貿易戰的開端,更彷彿將其1987年的暢銷著作《交易的藝術》中的核心談判哲學,直接搬上了複雜詭譎的國際政治舞台。隨著這一任川普政府的政策推展,全球隨即陷入此起彼伏的關稅談判漩渦;這本一度被視為商業聖經的作品,也再度成為理解其重塑全球貿易格局企圖的一把鑰匙。

《交易的藝術》中一句「我總是將目標設得極高,然後持續施壓,不斷推進」,精準地概括了川普政府在關稅政策上的核心戰術。對中國大陸祭出145%的極限關稅,對多國實施10%~50%的對等關稅,藉此創造強硬的開局與談判空間。然而,國際貿易遠比房地產複雜。房地產交易失敗,損失有限;關稅談判失誤,則可能動搖國本。

書中另一條圭臬,「永遠知道你的籌碼在哪,並充分利用它」,也清晰反映在川普的策略中。川普將美國龐大的消費市場視為「籌碼」,以關稅威脅迫使加拿大、墨西哥等國重談貿易條款。此舉雖短期奏效,卻也引發報復性關稅。國際貿易中的「籌碼」並非靜態,美國若執意築起市場壁壘,全球供應鏈將加速重組,資本與投資流向他處,長期可能削弱美國自身的競爭力。

「有時候,讓對手無法預測你的下一步,反而是一種優勢。」川普在關稅政策中將此發揮到極致:突然宣布對墨、加徵稅後又撤銷,對全球宣示對等關稅又給予緩衝期。這種不可預測性雖令對手措手不及,卻也導致金融市場劇烈波動。商業談判中,出其不意或能取勝;但在國際貿易中,持續的不確定性會打擊商業信心,擾亂供應鏈規劃,並提高風險溢價。

川普宣稱關稅將使美國「再次致富」,但經濟數據揭示了更複雜的真相。關稅收入本質上是美國消費者的間接稅負,預計將推高物價1~1.5%,甚至可能導致實際可支配收入負增長。更關鍵的是,關稅保護下的產業新增就業,遠少於使用進口品的產業所流失的就業。2018年的鋼鐵關稅為美國鋼鐵業僅增加約一千個職位,卻導致依賴進口鋼鐵的相關產業損失了約七萬五千個工作機會。

將《交易的藝術》中的談判策略直接移植到國際關係場域,則突顯出其在「國際貿易屬非零和博弈」這一基本認知上的偏差。川普將國際貿易視為純粹的「輸贏」,忽略了全球供應鏈的相互依存。美中貿易戰已演變成「誰先眨眼」的高風險遊戲,雙方均不願率先示弱,這恰恰凸顯了將房地產式談判策略硬性套用於國家間關係時的內在局限性。畢竟,在國際舞台上,「面子」與「裡子」往往同等重要,甚至更為複雜。

川普2.0的核心風格依舊。儘管經歷風雨,其在關稅談判中反覆、拉鋸的過程,顯示他仍是那個熱衷於達成「更好的交易」的川普。他追求留下完美的政治典範,民意走向亦會影響其政策力度。因此,即便過程顛簸,最終仍可能達成某種形式的協議。

在下半年可能的稅改和放鬆監管等利多政策明朗前,投資人依舊要綁好安全帶,畢竟在塵埃落定之前,市場的短期不確定性仍是最大的風險。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金管會明年金檢 聚焦三重點
廣達將秀5G專網與AI實力
錢景俏 5檔電池材料供應鏈有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