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搶走碼頭工作
新聞提要■美國罷工的碼頭工人已重返工作崗位,但勞資雙方對於引進自動化技術仍無法達成共識。
精句選粹■Striking dockworkers went back to work, but disagreement over automation stands in the way of lasting peace.
美東碼頭數萬名工人10月初結束為期三天的罷工並重返工作崗位,他們以「美國貿易與經濟將陷入癱瘓」作為籌碼,成功換取62%的加薪幅度。但勞資雙方迄今對於「碼頭自動化」意見高度分歧,為日後再度罷工埋下伏筆。
自動化爭議未解
代表美國碼頭工人的國際碼頭工人協會(ILA)指出,舊合約將延長至2025年1月15日,讓勞資雙方有時間談判新合約。但ILA領導人達格特(Harold Daggett)已表明「反對任何形式的自動化」,這可能不利於未來三個月的談判進程。
達格特表示:「他們說這(自動化)就是未來。除非是我死了,否則這不可能發生。」
在過去數十年來,科技進步改變製造業與無數行業的樣貌,但也引發對於技術革新的反對聲浪。如今,隨著AI迅速崛起,各行各業勞工都擔心自己可能會被先進的機器取代,碼頭工人也不例外。
航運業高層表示,美國港口設施在自動化方面落後於歐洲與亞洲。世界銀行年度調查顯示,歐亞主要港口排名一直高於美國,該排名衡量因素包括:港口產能與船舶停留時間等。
其中最大爭執點是:自動化會對就業帶來多大影響。雇主表示,自動化會創造新的就業機會,並推動更多貨物通過港口。
航運公司希望在大型碼頭增加自動化起重機與車輛。至於規模較小、無法部署機器人的碼頭,則增加攝影機、AI與其他技術使用。
工會則認為部分工作會被機器取代,而碼頭工人可能無法勝任需專業技能或高科技技術的新工作。
ILA與其在西岸同行國際碼頭與倉儲工會(ILWU)反對、拖延並且要求雇主作出代價高昂的讓步,以換取工會允許使用自動化技術。
碼頭工人如今時薪從39美元提高至63美元,條件是他們同意採用更多新技術。
自動化對於就業的衝擊難以量化,原因是影響碼頭工作量的因素眾多,包括到港與離港船舶的規模與頻率等。
據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經濟學家阿塞莫格魯(Daron Acemoglu)估計,不論產業類別,每使用一個機器人平均會導致六個工作消失。過去30年來,美國因自動化失去約70萬個工作,其中以製造業等藍領工作為主。
代表人力資源主管的產業組織HR Policy Association執行長巴特爾(Timothy Bartl)表示:「對於碼頭工人來說,真正的擔憂是:未來五年或十年會發展成什麼樣子?」
對於就業衝擊難以量化
但自動化無法解決所有問題。港口供應鏈在疫情期間一度陷入癱瘓,原因除了碼頭效率低落外,倉庫空間與卡車設備短缺也是問題所在。
阿塞莫格魯指出,美國可以借鑑德國企業整合自動化的方式,以減輕勞工在過渡期經歷的痛苦。德國工會倡導進行技術革新並推出培訓計劃,令工人能待在同一組織從事新工作。他表示:「『向機器人說不』的策略永遠不會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