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敬一書評】「隱形冠軍」絕大多數是 B2B的企業!

《隱形冠軍 2.0》是德國人寫的企業分析書,有它特殊的風格。隱形冠軍(hidden champions)一詞在文獻上已經出現廿餘年,創造此名詞的人就是本書作者 Hermann Simon。他在企管界非常有名,經營一家管理顧問公司,也在大學兼課。

由於台灣在全球的隱形冠軍界名列前矛,所以坊間幾年前也有一些(未必有什麼水準的)討論。Simon 在 1996 年就已經出版專書探討隱形冠軍,這本書做了不少資料收集、業主訪談等分析與延伸,所以叫做 2.0。

什麼是隱形冠軍?

什麼是隱形冠軍呢?大致說來,它是指一些大家不熟悉其名稱的(名不見經傳) 廠商,在其產業領域中做到全球同業的領導者之一,或是至少在其所處洲大陸名列前矛。因為名稱大家不熟悉,所以稱為「隱形」;又因為處於世界領先狀態,所以稱為「冠軍」。

前文提到本書的「資料收集」,是指哪些資料呢?例如隱形冠軍企業的全球各國盤點、企業形態盤點、毛利率淨利率(與非隱形冠軍)對照比較、員工人數對照比較、全球化佈局的比例、員工流動率對照比較、專利權數量對照比較、德語系國家的優勢、中國的崛起與角色⋯等。

這些分析比對資料都很有意思,也值得探索。

例如,德語系國家(德國、奧地利、瑞士)的隱形冠軍比例特別高,作者認為似乎與這些國家的技職教育制度有關。這樣的論述「似乎」有些道理,但「似乎」是又不是斬釘截鐵,給人一些想像與思辨的空間。

我自己的感覺是,企業分析經常有類似的現象:其分析有點方向感,但又不完全確定。如果我們在這種情況下鑽進去,收集資料、分析資料、歸類對比、整理特色,則很可能如本書一樣,有相當多的邊際掌握,但又還是覺得「少了些什麼」。這個時候,也許「大圖像」的觀察,就很重要了。

「隱形冠軍」絕大多數是 B2B 的企業

什麼是大圖像呢?我們先來看看隱形冠軍究竟有些什麼樣的企業。他們包括:生產香腸腸衣的、生產電池外殼的、生產圖釘的、生產苖圃植物的、做牙齒鑽頭的、生產車牌的、生產藥錠膠囊的⋯。

廣告

讀者看看這些企業清單,你覺得能發現什麼?我的觀察是:他們絕大多數是 B2B 的企業,殊少 B2C 的。確實有極少數 B2C 的例外,例如生產伸縮式繫狗鍊的企業,但那些 B2C 真的是極少數。

那麼這些觀察,又給我們什麼樣的圖像呢?或者說,B2B 的產品有什麼樣的特色,能夠幫助我們理解隱形冠軍呢?我認為這裡需要的是 insight, intuition,放空自己的習慣理性,大膽做直觀想像。

Einstein 的名句是這樣寫的:

The intuitive mind is a sacred gift and the rational mind is a faithful servant. We have created a society that honors the servant and has forgotten the gift.

太著重資料與分析,就會失去 intuition。

用我一貫的上課式幽默:直觀思考靠膝蓋;著重技術分析的人,膝蓋會退化。

膝蓋告訴我:B2B 的產業,比較不需要面對廣大、多元、反應比較難以預測、會形成公關風暴的一大群消費者。因為客戶相對單純,B2B 企業比較不需要行銷支出、公關主管、廣告設計、媒體報導等;他們只需要照顧好購買他們產品的另一端企業客戶,就擺平了。

但由於另一端的企業也是牟利者,是理性計算者,所以 B2B 取悅他們的方式也相對單純:把產品品質提高、把交貨準時度看緊、提升良率、控制成本、了解業界需求、掌握技術生態等。這些,全都是伴隨 B2B 特性而來。作者用了 100 頁左右分析,我感覺我的膝蓋想像沒有差太遠。

重技術面的 B2B 企業上市上櫃機率較小

B2B 除了影響企業經營重點,也會影響公司治理。例如,因為 B2B 著重良率、品管、品質等面向,CEO 比較不需要旁鶩其他。這些企業著重技術面的熟悉與經驗至上,當然 CEO 的任期比其他 B2C 產業的 CEO 來得久。

再如,著重技術面的企業很難將技術向一般大眾解說,於是其較少市場性募資,上市上櫃的機率較小、大股東或家族控制的比例較高。又如,由於家族企業的比例較高,迴避了市場上可能的男性主導偏執,而能幹的家族成員是男是女的比例接近,於是隱形冠軍公司女性 CEO 的比例較高。這些公司治理面向作者也花了 100 多頁分析,我的膝蓋似乎也有補充作用。

技職教育有助於產業發展嗎?

此外,由於 B2B 企業著重技術、品質、生產細緻,於是有某些產業技術傳統的國家,比較容易產生隱形冠軍。德語系國家機械、引擎、工程等傳統工藝奠基厚實,當然有助於他們在工藝過程中特定子領域的深化與精緻化。其結果,就是出現若干相關產業的隱形冠軍。

台灣的優勢不在機械,而在電子產業,這也造就了許多台灣的隱形冠軍。作者認為德語系的技職教育有助於隱形冠軍之成功,我的看法不同。德國的技職教育有助於其機械、汽車產業的整體發展,而台灣的電子資訊教育也有助於我們的電子產業整體發展。至於是不是「隱形冠軍」的形式,那是另一回事。至少台灣的技職教育不算成功,但是一樣有許多電子業的隱形冠軍。

《隱形冠軍 2.0》對中國的分析有待商榷

最後,作者提到中國在未來隱形冠軍發展上的角色。我認為這一部分,他們的推論就值得商榷了。有些人看到過去三十年中國經濟動輒 10% 的成長,用線性推估,就認為中國經濟會繼續這樣飛快成長下去。這樣的推論,真的是缺乏經濟學的基本常識。

全球所有國家的經濟成長,拋開政治上的干擾,都是一開始快、慢慢就緩下來。台灣、新加坡、韓國等都是如此,早年驚呼為奇蹟,後來終究降為每年 3%-4%。基本上,一旦經濟成長的動能從「效率改善」走向「研發創新」,成長就一定會慢下來,因為「創新就不可能那麼快」。

德國經濟與中國走得最近、倚賴最強;德國恐怕是最受中國大外宣影響的歐洲國家,我感覺作者 Simon 也不例外。

此外,作者在分析中國情況時,除了高估其成長潛力,也忽略了美/中對峙的基本環節。美/中對峙的產業面向極廣,但只要與未來 6G 產業相關,基於資通訊產業與軍事、武器、定位系統的自然鏈接,這些相關產業都會在美國國安管制範圍之內。

準此,未來會有一整掛的資通訊產業設備、技術、軟體,加入美國管制的實體清單 (entity list)。在美國的壓力下,民主國家恐怕必須要站邊,於是資訊產業必然走向「雙軌」,雙軌之間難以互通。

這樣的發展,當然會衝擊產業內的隱形冠軍及其國際佈局。若不能認清這個大趨勢,對未來的判斷恐怕就失準了。

 

核稿編輯:陳涵書

《商益》主張「商業是最大的公益」,報導專注於讓讀者理解資本力量、商業本質以及財經語言。歡迎加入 Discord 社群,並免費註冊訂閱商益電子報

原始出處:
朱敬一社群貼文

延伸閱讀:
【商益書摘】聯準會前主席:3大經濟發展使Fed政策架構徹底改變
【商益書摘】我的勞退基金要買大盤還是飆股?瑞典政府讓人民選擇投資標的,後來還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