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金融專區 關鍵在優惠 而非地點

金管會6日帶著逾40家金融業者「高雄一日遊」,宣示首宗資產專區成形,並有16家金融業者當場簽署合作意向書(MOU),這一步跨出去的同時,還是要提醒一番:「地點」不是此一主題發揮重點,真正關鍵在於給了什麼「優惠」。盤點金融政策的優惠,最受期待也最難突破的,就是稅負優惠與資金自由進出,這兩點能否辦到或開放到甚麼程度,才是高雄乃至台灣各地金融特區成功的關鍵。

台灣要晉升亞洲金融中心之列的構想,已喊了20年,卻沒有一任政府成功辦到,新內閣的金管會願意捲土重來,拋出打造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的構想,確實讓金融業有著更多的期待。

只是,在此銀行服務都能於線上完成的此際,要如何提升到高雄設點的實質效益?金管會透露首站地點將設在高雄,立刻引來立委質疑是否有政治考量。撇開是否「政治正確」,一個金融特區要成功,「特色」與「優惠」必須充分連結,以東京為例,東京都推出的政策,直接擺在稅收減免、監管放寬兩大特點;同樣具企圖心的大阪,為了區隔化,著重與關西的創新重點相結合。

目前觀察高雄資產專區「金融」優惠,最大問題在於不用去高雄也有,高市府提供進駐企業二個免費遊艇泊位、租金優惠,但平心而論,真刀真槍檢驗績效時,有多少開遊艇去高雄做財管的潛在客戶?恐要打個大問號。

金管會近期向財政部爭取稅負政策,包括金融營業稅調降、當沖降稅常態化、TISA(台灣個人投資儲蓄專戶)租稅優惠等,才是直指核心的訴求,可惜都被財政部打回票,高雄行之前,金管會拜訪財政部溝通引來關注,但似尚未說服提供資產專區給予稅負上的誘因,殊為可惜。

之前亞洲四小龍打出一片天,星港發展以金融貿易為重點,主打的就是稅負優惠,目前快速發展的日本,能創造各具特色的金融專區,地方政府稅收減免優惠提供極大助力,還引起香港方面的學界和實務界的高度關切。

租稅高牆未能突破前,對於吸引境內外高資產族到高雄的成效,很難樂觀,遑論將此做法複製到全台各地。金管會賣力演出雖值得肯定,惟「金融發展一盤棋」,若確定要堅定走下去,金融稅負減免與資金管制的鬆綁,至少要能與亞鄰各國相同水準。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大眾控AR HUD 進攻電動車
太陽光電、離岸風電 雙延宕 連2年未達標 明年挑戰更大
遠端商機+蘋果訂單 創惟11月自結獲利 年增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