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DJ新聞 2021-02-25 12:03:17 記者 郭妍希 報導台灣水情告急,政府進一步限水,位於桃園、台中、新竹、苗栗的廠房週四(2月25日)起須將用水量續減最多11%,嘉義及台南也需將工業用水減少7%。科技大廠擔憂生產線可能面臨威脅,令全球晶片供應短缺問題更形惡化。 日經亞洲評論25日報導,台積電(2330)每日需要156,000公噸的水資源,約台灣關鍵科學園區用水量的1/3。該公司已啟動緊急計畫,本週會動員卡車運水至全台各個生產基地。熟知計畫詳情的人士透露,水質對晶片生產線及製程極為關鍵,可能影響產品效能,必須謹慎處理。據台積電最新一份社會責任報告,該公司會循環使用86.7%的水資源、約1.336億噸,2019年也額外儲備了793萬公噸的水。 聯電(2303)財務長兼發言人劉啟東受訪時則表示,由於用水量必須減少11%,公司需要額外水車支援,「目前我們需要的額外水源並不多,公司會視情況做調整。」 報導稱,經濟部水利署公告的資料顯示,截至2月24日為止,供應新竹科學園區的寶山水庫及寶山第二水庫的有效蓄水量僅剩25.6%、14.7%。另外,供應台中科學園區的兩座水庫蓄水量也僅剩16.6%、13.9%,台南科學園區的水庫蓄水量更只有15%。 日經之後更新內容,直指數據台灣(Taiwanstats)引述台灣水利署的數據顯示,除非及時降下大雨,否則上述水庫能供應的天數僅介於30~60天。(Taiwanstats, an open data site, cited data from the island`s Water Resources Agency showing that these reservoirs will only be able to supply water for between 30 and 60 days unless there is sufficient rainfall in time to replenish them.) 台積電產能塞爆、傳超微考慮部分轉單給三星 SamMobile、Notebookcheck、TechRadar 2月1日報導,南韓科技論壇Clien.net聲稱,超微(AMD)希望能將產能擴充50%,據傳打算委託三星電子滿足其生產需求。傳言直指,超微考慮把部分繪圖處理器(GPU)、行動加速處理器(APU)交給三星代工,降低對台積電的依賴。 報導稱,三星計畫推出3奈米製程技術,而超微很可能是第一批採納的業者。不過,超微尚未跟三星敲協議,目前仍在評估手邊選項。 台積電的晶圓代工廠需求「意外高漲」,很可能是因為蘋果(Apple Inc.)去(2020)年包下所有5奈米產能的關係。這帶動台積電調漲矽晶圓價格,已促使輝達(Nvidia)將GeForce RTX GPU訂單轉給三星。 *編者按:本文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精實財經媒體》、編者及作者無涉。 資料來源-MoneyDJ理財網
撰文:蔡至兼 Chien最近與一位車界前輩聊到電動車的發展,發現真正大筆投入這個領域的並非傳統汽車廠,而是手機等3C品牌乃至代工廠,且令人感到諷刺的是,現在造車被這麼一搞好像變得很容易,阿貓阿狗都可以,只是打著環保大旗炙手可熱的電動車,除了帶動整個大趨勢,更帶動相關產業概念股往上衝,到底這是一場環保產業轉型大戰,還是投資市場的金錢遊戲?現在只要喊出要進入電動車相關產業與市場,或者放出消息幾年後問世,甚至只是簽個意向書,股價幾乎都會跟著飆漲,投資市場無論大戶或散戶都紛紛搶進,營造出電動車相關產業一副「欣欣向榮」,然而有這於降低污染的電動車或許在行駛過程中沒有碳排放,但電池從原料開採、製程到汰役對於環境造成的衝擊可不小,撇開這個與環保有關的問題,電動車真的有那麼神,神到像當年「葡式蛋塔」那種瘋狂程度嗎?其實汽車問世近130年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年代像今天那麼容易可從自由資本市場獲得龐大資金,但現在只要靠著簡報登高一呼,或者搞出個模型樣板,便有人捧著大筆鈔票來共襄盛舉,這可能就是大家前仆後繼地、瘋狂地進入電動車市場的原因。就像一個子都還沒蹦出來、號稱TESLA最大殺手的Lucid Motor還可和空頭公司合併,並創下「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史上的最高紀錄,有趣吧!至於什麼是SPAC,就是借殼上市啦! 放眼現在中國的電動車品牌,「似乎」都有一個共同的理念,那就是創造獨立品牌並裝扮得光鮮亮麗,最好是找來有國際車廠經驗的專業經理人當門面,並投入大筆資金打造企業形象,品牌扶正並推出產品(可能是僅此唯一的概念車,又或者是指在中國販售的車款)後到美國讓公司上市,從而獲得來自投資人的資金,簡單來說就是在怎麼玩都是玩投資人的錢(咦?好像台灣也有這樣的公司),但說也奇怪,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美國華爾街裡的投資者卻對此相當捧場還樂此不彼。不過最諷刺的是,中國電動車廠去美國找資金回中國發展,再拿中國產品打美國產品,沒辦法,這就是自由資本主義。令人佩服的是,遵循共產主義的中國,其實一直走在資本市場尖端,這真的是一個值得討論的課題。 事實上目前幾個超級大型的手機/3C公司,在技術或者利潤上都可能已經碰到了天花板,所以卯起來拚老命力求轉型,尤其在5G時代的來臨更與自駕車、車聯網等密不可分,尤其看到至今本業仍大賠錢、但股價創天高、滿手比特幣的TESLA成功案例,使得本業非汽車的公司都企圖尋找「The Next Big Thing」,但我個人認為是尋找「The Next Big Money」。正所謂初生之犢不畏虎,玩場電動車不花自己的錢多愉快,更何況還能藉此話題賺更多的錢,賠了就是拉古民一起陪葬,心痛嗎?一點也不,這就是資本市場的殘酷面。至於電動車,僅是另一種動力上的選項,也是金錢遊戲的一種藉口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