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華郵:台灣備戰困境 當兵不踴躍
【時報-台北電】《華盛頓郵報》3日報導引述以台海戰爭為主題的戲劇《零日攻擊》片段,以劇中對台灣備戰狀況的悲觀評估,反映陸方威脅對台灣造成的挑戰。文中更指台灣年輕人當兵不踴躍,點出國防訓練缺乏人力與設備的雙重困境,美國前副國家安全顧問博明(Matt Pottinger)表示,台灣需要有意願和遠見,讓最頂尖的軍官加入招募和培訓。
報導指出,台灣政府試圖延長義務役期並改革後備軍人訓練來強化國防,但台灣年輕人並沒有積極回應號召。國防部長顧立雄坦言,缺乏設備和人力已經延緩後備軍人訓練專業化的進度。
台灣希望建立專業後備部隊來輔助15.5萬現役軍人。2005年後出生的男性都須服役1年,但多數人選擇大學畢業後入伍,這批役男須到2027年才完成訓練。國防部承認,訓練後備軍人和役男補給戰時前線部隊的進度已經落後。少數今年入伍的1年期役男也沒有接受原定訓練。國防部官員透露,原計畫讓義務役學習操作無人機、刺針飛彈和紅隼反裝甲火箭,因人數不足取消。
緩慢訓練進度令人擔憂,學界敦促台灣政府加快行動以嚇阻陸方。博明更表示:「台灣最不樂見的就是習近平和重要盟友美國懷疑台灣防衛自我的決心」。紐約智庫台海安全研析中心主任梅復興則表示,台灣必須為美國前總統川普帶來的挑戰做好心理準備,因為川普必定要求台灣大幅增加國防支出,並更積極備戰。
分析認為,調整訓練模式是台灣表現出重視備戰的關鍵方式,但新計畫依然面臨資金、人力和設備短缺問題,後備軍人和官方文件中都曾提及訓練品質不理想,參與者對此常有不滿。國防部全動署前主任韓岡明表示,讓後備軍人做足「即時戰鬥準備」,以第二防線保衛台灣相當關鍵,但因後備部隊非主力單位,分配預算總被排在最後。
文中也指出,台灣軍事戰略長期專注阻止解放軍穿越台灣海峽,但越來越多專業人士認為,台灣必須為島上持久戰做好最壞的準備。
對於《華郵》報導,國防部表示,並非所有人均操作反裝甲武器或無人機,已規畫導入國防專業科技與新知,透過模擬器、雷射接戰系統實施訓練,提升役男訓練效益。
淡大戰略所助教馬準威表示,兵源不足與少子化息息相關,一直以來都是固定比例的人會自願去當軍人,若要解決兵源不足問題,短期提升出生率非常困難,只能從「恢復徵兵制、拉長役期」、「募傭兵」下手。
馬準威表示,政府目前應仍傾向「恢復徵兵制、拉長役期」,因為募傭兵成本較高,也有語言、忠誠度等問題,保守作為就是拉高服兵役時間,但要再延長,仍有選票等民意考量,執行有阻礙。他認為,現階段全民民防意識相對薄弱,有很長的路要走,而全民動員雖僅做為後備力量,但仍有不足。(新聞來源:中國時報─林宛彤、周毓翔、蔡雯如/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