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獻金》拼治理不如拼選舉?揭開2020總統大選蔡、韓陣營金流密碼

2020總統大選,蔡英文陣營豪砸1億179萬舉辦集會造勢,花費是韓國瑜陣營的5倍之多。(攝影/趙世勳)

2020總統大選在藍綠對決之下,蔡英文、韓國瑜兩大陣營激烈交鋒,外界先前只看到競選造勢的熱鬧喧騰,直到監察院公布第15屆總統、副總統選舉政治獻金報告,才讓得以一窺選戰背後的金流脈絡,並讓世人反思背後的意義。

蔡陣營競選支出多過韓陣營達38.18%,但較2016年已減少

民主政治的精神,在於透過競選來選出優秀的人才,讓人才來增進國家治理。只不過沒有勝選,也不會有機會治理;因此挑戰者通常都要花比較多心思來拼選舉,至於執政者則可以靠治理成績來說服選民。

2020總統大選,蔡英文是執政者,韓國瑜是挑戰者。理論上,倘若蔡英文的國家治理表現優秀,就不需要花太多拼選舉,只要好好拼治理即可。但從選舉政治獻金報告來看,蔡陣營競選總支出高達5億8,889萬元,遠超過韓陣營的4億2,617萬元,金額相差1億6,272萬元,比例上則是多出38.18%。

不過,若拉開時間軸來看,蔡陣營2016年總統大選的競選總支出是6億3,770萬元,也就是說本次選舉已有所減少,金額相差4,881萬;反觀上次國民黨陣營朱立倫搭配王如玄,開銷僅2億247萬元,換句話說韓國瑜的花費比朱立倫整整多了1倍,金額多出2億2,370元。

蔡陣營人事支出大灑幣,韓陣營僅用十分之一

除了總支出蔡陣營比韓陣營高出38.18%之外,各項支出差距最懸殊的莫過於「人事支出」及「競辦租金」。

廣告

只見蔡陣營花了6億7,913萬元在人事費用支出,反觀韓陣營僅用6,388萬元,兩者金額相差達6億1,525萬元,比例差距超過10倍。在競選總部租金部份,蔡陣營也花了較多的2,920萬元,比起韓陣營的93萬,足足多出30倍。

不只如此,韓陣營僅用了2,351萬元來舉辦集會造勢,幾場下來,人山人海的氣勢把對手嚇出一身冷汗。或許正是被嚇到,蔡陣營豪砸1億179萬舉辦集會造勢,花費是韓陣營的5倍之多。

羊毛出在羊身上?蔡英文三隻小豬退燒,韓國瑜庶民韓流崛起

政治獻金有許多種分類,一般來說,小額募款通常是來自不求回報的廣大群眾,因此不只被視為人氣指標,也被認為比較「乾淨」,像蔡英文2012年發起的「三隻小豬」,就是台灣選舉史上最成功的小額募款運動,也為蔡英文打下日後勝選的基礎。

至於企業獻金則是來自營利事業,按照公司法第1條,開宗明義指出公司就是以營利為目的,因此可以合理認為企業獻金的背後「並不單純」,否則也難跟董事、股東們交代。

根據監察院總統選舉政治獻金報告,蔡陣營所獲得之企業獻金為1億6,056萬元,韓陣營只有4,526萬元,金額相差1億1,530萬元,比例上蔡陣營更是韓陣營的3.5倍之多。

至於金額小於3萬元以下的小額募款,蔡陣營總共獲得1億3,063萬元,韓陣營則是獲得2億5,659萬元,韓比蔡多出1億2,596萬元,幅度達96%、將近1倍。

韓國瑜陣營雖然花費較蔡英文少,且聲勢不遑多讓,但與同是藍營的朱立倫相比,開銷仍比2016年整整多出1倍。(圖片來源/信傳媒資料庫)

宣傳空戰成主流,網紅、網媒發大財

隨著科技進步,選民的視聽習慣隨之改變,選舉宣傳的平台也跟著「逐水草而居」。

根據監察院總統選舉政治獻金報告,藍綠兩陣營最大宗的支出項目都是「宣傳支出」,蔡陣營花了3億2,586萬進行宣傳,占其總支出比例達55.33%;韓陣營更是花了3億8,128萬進行宣傳,占其總支出比例達89.46%。

當中,韓陣營付了2億3千多萬給凱絡媒體公司,由其統籌電視廣告託播、下單媒體廣告;另有2筆共31萬元的費用支付給製作「博恩夜夜秀」的薩泰爾娛樂公司。

與民進黨關係深厚的政治公關公司「幫推」和「投石」,在這次總統大選也大有斬獲。

幫推、投石接了蔡陣營59案,金額近3千萬

幫推不僅在2018年九合一選舉為民進黨候選人操刀,在2020年總統大選期間,也為蔡英文做宣傳,根據監察院政治獻金查閱平台公佈的資料,「幫推」與「投石」去年6月到今年1月共接69件宣傳案,其中10案為用2016年總統大選剩餘款來支付。

根據先前媒體報導,「投石」、 「幫推 」與文化總會秘書長林錦昌、副秘書長李厚慶關係密切,兩家公關公司4年來拿下政府多筆標案,引發質疑。蔡總統日前受訪時表示, 「你已經先貼了一個標籤叫做『過去的親信』」,她強調,不管是過去、現在或未來與她一起打工作的夥伴,在參與國家這些案件的時候,都必須要遵守國家的法律規定。

事實上,在總統大選期間,「幫推」共接59件蔡陣營宣傳案,包括活動企劃、廣告托播、影像製作、專案影片、時事議題專案、政績宣傳計畫、網路直播、影像製作、廣告投放等,金額從5000元到近500萬元不等。至於投石則有10案,包括競選招牌設計、空間設備、裝設攝製軌道燈、音樂錄影帶製作等。

總計蔡陣營在這次總統大選付了2,935萬給「幫推」和「投石」。除了幫推、投石,還有一家選前成立、選後解散的「凡工公司」也引起外界高度關注。

凡工公司「為大選而生,為大選而亡」

根據監察院政治獻金公開查詢資料,蔡英文在去年總統大選中,委託凡工共6筆案子製作節目及行銷,高達1851萬,其中有3筆註記「YouTube自製節目」或「節目製作」,製作費少則160餘萬,最多448萬,相當高檔。

直得注意的是,在政治獻金資料中,蔡英文2016年大選剩餘款,也支付了933萬元「當選後與其公務有關之費用支出」給凡工,多數用在廣告行銷,如果加總這9百多萬,凡工一年內就拿到蔡英文2784萬元的錢。

根據經濟部商業司資料,凡工公司登記之董事長名為「邱瀚逸」,資本額100萬元,在2019年2月27日才登記成立,沒想到大選結束後,在今年3月30日就已解散,簡直「為大選而生,為大選而亡」。

業內人士分析,「這並不稀奇」,很可能一開始成立這家公司的用意就是要用來「讓自己人報帳」,本來就沒有要長久經營;因此大選結束後,帳報完了、錢收到了,就可以收掉,同時也免去繼續維持公司所需之開銷。

至於凡工公司所獲1,851萬報酬,業內人士也說,這次是總統選舉的規模,而且是找網紅來拍攝,價格沒有不合理。

台灣民主的現實是治理優先還是選舉優先?答案呼之欲出

Governing or Campaigning?治理還是選舉?民主政治的精神,本意是要透過選舉來找出優秀的人才,並讓人才來增進國家治理。換言之,選舉只是過程,治理才是目的。

只是人們漸漸發現,有時治理得好也未必能幫助選舉,例如陳水扁在台北市長任內滿意度很高,卻敗給馬英九;反之,只要懂得「隱惡揚善」、巧妙設定議題,拜傳播理論及科技所賜,有時治理得不好也未必敗選。            

透過監察院總統選舉政治獻金報告,可以看到執政的蔡陣營豪擲5億8,889萬元拼選舉,而挑戰的韓陣營則把89.46%競選支出花在宣傳上,且總花費比前次朱立倫參選還整整多了1倍,以上對台灣民主是好是壞?政治是否已經變成選舉優先,而非治理優先?候選人是否只能向現實屈服,而無法堅持理想?答案顯然呼之欲出。

更多信傳媒報導
大同延長賽》美國反敵意併購「毒藥丸」措施 台灣與「德拉瓦州商業法院」的距離
先開刀還是先化療?乳房能保留嗎?北榮靠「這系統」解決42歲乳癌病患困擾
同一台機車歐洲反而比台灣便宜 光陽執行長:貨物稅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