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高水位外匯存底維護台幣 學者:央行作法不明智
台大經濟系兼任教授薛琦11日在主權基金集思研討會上指出,央行外匯存底「當然不可以」直接撥用作為主權基金,但央行對外說明的理由是不及格的,「如果央行是我的學生,我會給他零分」;尤其台灣經貿現況已不宜是固定匯率制,央行不應為了維護新台幣穩定而保有高水準的外匯存底,加上央行強調較高的流動性,而放棄較高的投資報酬,並不明智。
央行管理的外匯存底至今已累積超過5,900億美元,當財源成為未來主權基金設立的三大要件之一,央行以三大理由要求保有:外資持有台股市值逾4成,我國不是IMF成員國,用於預防金融危機發生。薛琦指出,儘管如此,央行似乎不需要保有目前水準的外匯存底,而且未來主權基金宜採一般操作方式,限制投資海外的金融資產。
東吳大學辜濓松先生紀念講座教授許嘉棟指出,新加坡GIC、韓國KIC、挪威GPFG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十年間,幾何平均年化報酬率分別為4.6%、4.12%、4.98%;台灣央行外匯存底近十年的年化報酬率為2.6%,台灣的國外總資產2024年報酬率2.17%,加上《致富的特權》作者央行理事們估算,2018年央行操作外匯存底報酬率2.88%。
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教授魏啟林也表示,央行的外匯存底沒有買股票,只有外國公債及類公債的二房債,央行管理方法是穩健保守,這與未來主權基金要求投報率的目的完全不同。薛琦表示,所有主權基金投資績效都優於台灣央行,而亞洲金融危機中受創最重的泰、韓,均源自於該國央行昧於現實,刻意拉抬本幣價值,央行若以外匯存底維護新台幣,「是短期投資」,一旦發生金融危機都無法全身而退。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中鋼內銷價 傾向開平低盤
遠端商機+蘋果訂單 創惟11月自結獲利 年增226%
工商社論》數位貨幣監管大突破 美國將立法規範「穩定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