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我思-建築業善用BIPV 促成都更三贏

美國加州矽谷是著名科技企業聚集地,許多企業總部都座落於此,當然包括Google也在其中。不久前Google籌劃多年的「帳篷園區」Bay View終於開放。

Bay View從2013年公布初步計畫到2017年動工,是Google第一次自己設計和建造的園區。設計與建築採用不同理念和方案,背後藏著許多資訊。建物總面積約102,193平方公尺,園區有兩座主要建築,與常見設計不同,建築頂部看起來如波浪起伏,是Bay View首創的「龍鱗太陽能皮膚」(dragonscale solar skin)。鱗片狀屋頂可收集太陽能,由9萬塊銀太陽能電池板組成,面板與亭狀屋頂線結合,能從多角度捕捉太陽能。啟動時Bay View和Charleston East能產生約7兆瓦能量,滿足約40%能源需求。為了兌現Google到2030年每天使用無碳能源的承諾,設計時優先考慮可再生能源,Bay View「龍鱗太陽能」可最大限度發揮潛力,加上附近風電場,園區有90%時間使用無碳能源供電。

Google兩座主要建築基本上是太陽能建築一體化(BIPV)的昇級版設計,BIPV〈Building integrated photovoltaics〉開發具有建材功能之太陽能光電板〈PV module〉再用建築手法將太陽能光電板建材置入建築本體,讓BIPV系統元件不只能發電,也成為建築外殼一部分,系統元件包括太陽能屋頂、太陽能玻璃、太陽能瓦、帷幕牆、採光罩、遮陽棚、遮陽板、雨遮等建築材料。近年來技術更成熟開發出不同陽光穿透率的太陽能光電板,讓PV不再侷促發電功能,而是利用設計手法來結合晝光利用與外殼設計,來降低建物照明耗電與空調耗能。

由於BIPV有如下優點:系統長期高度可靠,太陽能建築一體化建築產品的平均保證使用期為20~25年、太陽能光電板幾乎毋須維護、與傳統建築材料不同,太陽能建築一體化依靠無成本的太陽能供電,可使屋主收回系統安裝的初始投資成本、不佔用額外的空間、在用地有限的大城市中特別有利、不需要額外的支撐安裝結構、可減少供電負荷。

廣告

BIPV可依靠自身提供電力或作為替代供電、可減少電網的損耗程度、光伏建築一體化可取代傳統的建築材料,使建築物外形美觀,設計新穎、能集成至建築物的其他系統中,包括防護、控制和操作,這些優點對節能減碳非常有利,因此成為西方建築主流,台灣在2009年也引進此項觀念,興建案例不多,常見在公共建築如前台南縣政府大樓、南瀛綠都心之太陽能廣場、台北萬華市民運動中心,民間不普及,未能像綠建築觀念受重視,個人認為主因在光電建築材料價格較高與產品不普及。

建築業其實也是台灣產業碳排主要來源之一,個人聯想政府應可鼓勵建築業在都市更新中老屋或危樓改建時,要享有容積優惠或貸款就得採用BIPV來建築,不但可節能減碳,還可增加太陽能供電與城市景觀的改善三贏局面。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環球晶明年產能翻倍跳
基金定期定額 出現品牌效應
外資期現貨 由空翻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