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技術更進階 燃煤電廠的煙竟可變碳酸飲料(影音)

工研院首度展示「安全物料平台」,利用區塊鏈技術,完整追蹤瀝青等「再利用資源」。(楊文君攝)
工研院首度展示「安全物料平台」,利用區塊鏈技術,完整追蹤瀝青等「再利用資源」。(楊文君攝)


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今天(24日)在世貿一館登場,在永續發展館中,工研院展示「二氧化碳捕集製程技術」,可將煙道中的二氧化硫及二氧化碳吸收,再製成汽水。另外,工研院也首度展示「安全物料平台」,利用區塊鏈技術,完整追蹤瀝青等「再利用資源」。#請聽記者鄭翔云、楊文君的採訪報導#

工研院24日在永續發展館中展示近年來發展成熟的循環技術。這款「二氧化碳捕集製程技術」,目前已在台電台中燃煤電廠做測試,利用化學吸收法,將原本要排放出去的二氧化硫降至1ppm以下,就不會形成酸雨,而所吸收的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可製作成甲烷,甚至產出乾冰、電子級CO2,可再製成汽水。工研院材料與化工研究所資深工程師張瑞玉說:『(原音)我們把CO2捕集下來後,經過壓縮之後可以當作食品級的二氧化碳,去作氣泡水或可樂。』

還有這套「循環材料驗證與媒合平台」是工研院首度展示,以大數據技術精準評估、有效媒合物料,將負價值的廢棄物或工業副產品,翻轉為正價值循環物料,且導入區塊鏈技術,完整追蹤瀝青等「再利用資源」。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永續環境技術組推廣經理呂穎彬說:『(原音)現在有一些是我明明委託合格的處理,但有些時候還會上報,那我們就利用這個平台來協助他們管理這些東西,讓他們能真正解除一些煩惱。』

此外,像是「染料敏化電池技術」,較過去的太陽能板大幅縮小,小小一片就能將光轉化成電,可用來控制窗簾。工研院強調,台灣資源有限,這些技術可讓資源物盡其用,打通台灣循環經濟的任督二脈。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