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要保障變不信任 防疫保單失控亂象的三大關鍵

從要保障變不信任 防疫保單失控亂象的三大關鍵
從要保障變不信任 防疫保單失控亂象的三大關鍵

文/陳瑩欣、洪綾襄

根據《財訊》報導,回顧第一張防疫保單糾紛源頭,「就是台產的防疫保單,」保險法專家、北宇管顧總經理劉北元直言,去年社會看待「花500元賭10萬」,造成大排長龍,造成這張商品以虧損收場;沒想到,2022年的2.0版不僅沒有精進,反而還更失控,「這像一場賭局,莊家不玩了、賭客不肯散。」

這次的防疫保單爭議已不限於台產,依照金管會統計,目前12家產險推出有效的防疫保單件數約有600多萬件,而還有尚未核保的在途保單預估有100萬件至200萬件左右。包括富邦產險、國泰世紀產險、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和泰產險等公司都被列為防疫保單主力業者,卻也都陷入巨量核保理賠的壓力中,甚至造成保險公司與消費者都產生互不信任的窘境。

關鍵一:政策大改變 精算師也「失算」

為什麼12家產險公司保費收入和理賠失衡?《財訊》報導指出,劉北元坦言,「當初保單設計時,政府持續把清零政策做為前提」,費率計算以清零為基調思考,條款設計走到「與病毒共存」,好多爭議都是條款沒有寫清楚,導致保單沒有辦法按一般商業程序走,成為糾紛開端。

劉北元回憶,當政策清零時,大家投保防疫險熱度沒有那麼好,疫情指揮中心一開始還沒有說要與病毒共存,清明節過後保險公司就開始察覺不對勁,逆選擇(指保單風險因子評估依據不足)量太大,大到無法承作,保險公司開始想辦法降低承作量,各公司都有各種理由拒絕承作,結果造成市場更混亂。

關鍵二:你有我也要 惡性競爭失專業

「各家保險公司都在搶市場,來不及讓精算師好好算,商品就上架了。」劉北元指出,台灣產險業競爭激烈,一窩蜂爭相推出銷售的保單,也質疑精算師在保險公司的作為。

廣告

不過《財訊》分析,劉北元認為,產險業者不應再抱著「別家在推、我們也要推,你給我一個數字去報價」的模式,為了搶市場而忽略風險。也有不具名的保險業者透露,有位精算師在商品設計時,已經想到了政策會轉向「共存」的可能,卻被主管以「羞辱國家防疫能力」、「不顧長官顏面」等理由拒絕。

《財訊》報導指出,另有保險主管坦言,「如果有一張保單衝出高費率,跟市場上差距太遠,在這個市場上會沒有競爭力,當他顧及同業費率時,會有連鎖效應,也難保不會有比價影響。」這樣的市場氣氛也導致大家在相去不遠,也造成現在混亂的銷售糾紛。

關鍵三:民眾搶買 無視金管會事前告誡遭忽略

「每一個人都不是故意的,風險才會造成。」劉北元表示,3月初金管會針對防疫保單推出一系列的QA,當時還是傾向「盡量讓保戶可以得到保障」;而金管會從去年相關商品問市後就不斷向消費者推出宣導,商品保障無法完全取代醫療險、壽險、甚至要留意續保問題,但隨著疫情升溫,再加上業者也爭相推出新產品,一般民眾還是搶買。

劉北元表示,買保險是平常就該做風險規劃,不是為了賺錢,平常的醫療險就規劃,而不是碰到疫情就加大,「新冠肺炎就是疾病,對你的生活帶來的健康、財務風險,可以思考的保單多數都可買得到。」

《財訊》報導指出,而防疫險不是強制險,是純粹商業險,保險公司不做生意是不需要理由的,這是商業考量,沒有法律問題。但這次保險公司在續保、理賠上做了太多動作,影響到民眾對金融業的信心,也才逼使金管會出面喊話,要求業者維護誠信。

「現在的處理都是戰術的動作,但沒有看到戰略性的處理。」劉北元認為,保險公司與其每天疲於奔命拒絕承保、企圖躲避理賠,不如想辦法改變社會觀感,保險公司想要救自己的方法,要先從恢復金融交易的信心開始,這個問題解決了,後面的問題才不會心慌。…(更多精彩內容,詳見《財訊》雙週刊)

延伸閱讀:

防疫保單炎上!錠嵂保經開第1槍要求續保 富邦產說話了

防疫保單改版第一槍!富邦產險新品「確診、隔離」都不賠 賣點鎖定住院

富邦產開3條件受理重複投保 金管會:「受理核保就該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