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院長劉文雄:工研院要做台灣產業後盾

2018年4月,旅美35年、具備電機與能源背景的劉文雄返台接任工研院院長職務,他也是繼張忠謀之後,第二位從美國找回來的院長。劉文雄當時在布達儀式上表示,研究必須以市場為導向,工研院要做產業與研究、台灣與國際的橋樑,要讓工研院這隻大象跳起舞來!

四年來,台灣產業面臨美中貿易戰、新冠疫情等挑戰,工研院快速應變,不僅提出建言、協助產業轉型、還搖身一變成為了防疫尖兵,展現出工研院的應變能力。未來在數位轉型、淨零碳排等產業趨勢之下,劉文雄期許工研院,要成為台灣產業的後盾,更要為未來十年、甚至二十年後的產業政策做準備。以下是記者的訪談紀要。

問:過去兩年來、在疫情下,工研院做了很多事讓企業很有感,也是很多「國家隊」的幕後推手,可否分享這些成果?

答:疫情下來在第一時間就是口罩國家隊,當時一罩難求,工研院立刻搜尋有哪些技術可以幫忙?哪些研發能量可以提供?甚至還有工程師直接進駐口罩工廠,協助業者快速把產能放大。另外還有協助開發呼吸器,而「熱影像體溫異常偵測技術」,可同時偵測多人面部額溫,零接觸、高準度全彩偵測記錄,獲得全國逾百個政府機關、學校或企業採用。去年疫情爆發之時,工研院第一時間就協助在當時疫區熱點萬華裝置正壓檢疫亭,以科技協助防疫。

帶頭成為防疫先鋒

工研院自己也建立了內部的防疫指揮中心,成立專責防疫小組,什麼事情都在工研院CDC討論、決定。後來啟動居家上班,內部也快速完成IT系統、通訊網路的支援,在後疫情時代,院內也開放了工作地點彈性的選擇。

廣告

還有一個用電的問題,全部上班要用電,只有一個人在辦公室也要用電,所以因應居家上班,工研院啟動能源管理,彈性管控冷氣、電燈、插頭等等,最佳的狀況之下可以節省26%的用電量,平均可以節省10%的用電。在這樣的經驗之下,現在院區內用電有了更精準的分類,用電的彈性也都持續進行。

為因應疫情,工研院行銷傳播處舉辦了多場線上記者會,新完成的攝影棚正好派上用場,辦了很多活動,包括院士會議、簽約、以及CES等大型展會的線上、線下整合。去年48週年院慶是首次的線上院慶,其中同仁互動活動共9,484人參與,線上院慶典禮直播同時觀看人數最高達3,580人,累計觀看達一萬人次,創下歷年院慶最高參與人次。

問:疫情改變全球局勢,加上美中貿易戰影響,全球貿易網絡與供應鏈重組,如何看待台灣面對疫後新局的機會與挑戰。

答:有挑戰相對地也就會有機會,在對外在環境分析上,可以從「PEST」、也就是政治(Politics)、經濟(Economy)、社會(Society)、技術(Technolegy)四個面向來看。

俄烏戰爭、美中貿易戰等地緣政治動盪之下,大家開始意識到供應鏈需要分散,供應鏈安全問題浮上檯面,這正是台灣的契機,因為台灣是全球供應鏈當中可靠的夥伴。最顯而易見的例子就是台灣和美國簽了台美科技合作同意書,美國看台灣,就是可信任的夥伴。

社會方面,大家很了解已經是跟病毒共存,要尊敬大自然,人的心態也有了改變,對於走向2050淨零碳排、人口老化等等趨勢之下,知道生命要跟大自然融合。台灣將在2025年走進超高齡社會,大家對老化的過程關注,這不僅台灣需要注意,全球也關注,不僅是解決自己問題、國際也需要。

現在大家在講「成功老化」,根據調查2019年台灣人在臨終前,困於疾患無法自理生活,甚至臥病在床的平均年數約8.5年,歐、美、日等國的不健康存活年數平均也在8年以上,新加坡人民平均餘命83.5歲,居香港、日本及瑞士之後,但新加坡人健康平均餘命76.4歲與不健康生存年數7.1年,無論前者的長度與後者的縮短,均居全球之冠。近幾年結合「成功老化」老年學概念的長照觀念興起,以降低疾病罹患率、失能發生率,並維持高認知度與身體功能、主動參與社會為目標。

工研院開展一系列跨領域健康照護科技,打造「銀髮聚寶盆」智慧照護驗證試驗場域,成立健康樂活與智慧醫療照護聯盟,並與全台最大的長照機構合作瞭解照顧第一線真實需求,開發成功老化、以人為本的科技解決方案。包括「行動樂活」延長高齡者臨終前健康生活的時間,整合科技與人工智慧開發「照護輔助決策系統」與「長照智能系統」。

2021年,工研院與日本Social Action Organization及照護服務業者中化銀髮事業共同合作,透過日本實證的照護資料庫系統及技術,結合工研院AI人工智慧運算分析、中化銀髮暖時光日照體系,並整合醫養護康業者,打造在地化AI復能服務系統與個人化照護。

問:在全球減碳風潮下,台灣如何達成淨零碳排?工研院可以協助產業及扮演什麼角色?

答:2050年淨零碳排是世界的趨勢,所以一定要想辦法做到!而且這個議題會存在30年,「只要做的事情跟這個有關,絕對不會失業」。除了眼前要思考如何做到,現在更要為未來十年、二十年做準備,供給端要有足夠低碳、無碳能源,現有的再生能源之外,更進一步規劃氫能,現在發展,到了2040年正好派上用場。

6月發表氫能策略

在氫能發展上,台灣目前幾乎是零,日本已經投入很久。今年2月日本已經成功地從澳洲運送液態氫到日本,美國奇異公司和西門子已經有天然氣和液態氫混燒來發電,到最後2040年可以純燒氫氣。氫燃燒後變成了水,是100%乾淨能源,但氫儲存要低於零下200度(負252.8度),包括管線建置、如何使用氫等等相關的技術,現在就要開始規劃。工研院在今年6月將發表氫能策略和路徑,會盤點氫的使用,還有搭配基礎建設、技術和如何應用。工研院和日本、澳洲都有技術的接觸,現在不做、以後就會太晚了。將來台灣的氫會是進口為主,也會跟半導體業者合作,開發製程中氫副產品的回收。

眼前淨零碳排的問題,企業都有急迫感,例如製造業者當中,台泥、中鋼都是排碳大咖,和工研院也都有很緊密的合作。以台泥為例,承諾2050年要做到零碳水泥,和工研院展開了到2050年的長期規劃,從原料到產出,替代燃料、原料都可以減碳,產生的二氧化碳有碳捕捉再利用。

現在大公司積極在做,小公司還不知道該怎麼做、怎麼買綠電,所以需要多花一點時間幫助中小企業。有兩件事工研院可以做,一個是提供一個平台,讓企業知道排碳量怎麼算,協助企業體檢做評估。另外一個是減碳輔導團,提供顧問服務,可以對症下藥。

問:您常提到資本市場連結科技市場,能否進一步分享您的理念,以及工研院有哪些具體做法。

答:數位經濟發展過程是從新創公司開始,而一開始創業就是燒錢,燒到別人燒完、你就贏了。台灣在新創的發展上為何落後?這牽涉到金融市場,美國有納斯達克,對於新創公司更友善,舉例來說,特斯拉如果在台灣絕對不會有今天,因為前面虧損很大。美國資金投資在新創占整體資本市場的比重大約是0.4%,但台灣投在新技術的比重只有0.04%,所以台灣新創公司面臨很大的募資問題。太早期的不敢投,因為普遍的觀念覺得虧錢不好,其實創投本來就是投十家中一家這樣的機率而已。

推專利融資助新創

以前台灣銀行不敢投資新創,也不敢借錢給無形資產,工研院在三年前推動專利融資,不用房子抵押,可以利用專利、取得銀行融資。經工研院評價或向工研院價購之智慧財產,可由信保基金提供八成以上保證,讓銀行願意借款,讓有技術、取得技術的公司能夠順利取得資金、持續發展。目前已經有20多家的成功例子,有了成功案例,銀行就願意參與。

接下來還有計畫找一些企業合作,把早期資金引進工研院,投資公司、支持院內研發。除了資金之外,還會在先期就引進一些企業經營、管理的做法,早一點讓創投團隊知道如何開公司、經營公司,縮短摸索期。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斷鏈+疫情 Q3全球貿易量萎縮
寧德時代 最大鋰電池基地投產 福鼎廠逾人民幣千億產值
遠傳成立5G元宇宙加速器